中等职业学校作文教学管窥
2015/6/1
■ 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谢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语段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楚,正确地遣词造句。篇章写作,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作文教学应该着力于怎样走进生活,积累素材,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搞活作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如下体会:
中职学校作文教学现状
1、轻生活,无积累,作文课无话可说。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是空中楼阁。现今作文教学,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职中生作文无话可说,假情感屡见不鲜,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心灵,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甚至闹出“缘树摘米”之类的笑话。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人生观、价值观低下,人文底蕴流失。
2、重知识少方法,课堂沉闷。
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但为数不少的教师只是单纯传授写作知识技巧,仅有“开篇点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技巧的指点,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般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观察、思维、创新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其结果必然致使课堂沉闷,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作起文章必然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应对策略
1、走进生活积累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走进生活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朱熹曾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郭沫若写的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些都道出了走进生活积累素材对表达的重要意义。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多层次的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值日生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或一句优美的句子,班里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名言背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积累了很多知识,而且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写作中,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2、教方法练思维,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鲁迅先生说过:“创作总根于爱。”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一种态度(生活态度),其中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指怎样“做人”。中学作文教学就承担着这沉重的使命:既要为学生打好“求知”的基础,又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教会学生分析命题作文的方法。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也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会学生分析写作的范围、重点、文体要求,如果学生能把握命题这一特点,就能避难趋易,像疱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做到“游刃有余”,写出既符合文体要求,又匠心独运、文质兼美的文章。
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表真心、说真话、抒真情,在表达中育人,克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
教会学生写作方法。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落笔成文,培养写作能力。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畅所欲言,写心灵书感悟、表真情明是非、颂爱心憎奸邪,“我手写我口”,搞活作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细心观察,鼓励他们积累与思考,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以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让情感的清泉汩汩流淌在字里行间,写出优秀的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