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生学生良好的语感

2016/3/31

  ■ 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王伦万

  学音乐要有乐感,学器乐要有节奏感,学驾驶要有方向感。当然,学语言,也要有语感。重视语感训练已成为众多语文老师的共识,语感研究已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一种直觉的思维。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加强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中职语文大纲》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2.培养学生语感能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尤为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要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 、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 ,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要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

  学生语感的培养,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