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浅谈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2016/3/31

  ■ 中江县永太镇中心学校子金分校 林晓钦

  新课程要求建立“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张扬学生个性。鄙以为: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既是构建这一关系的必要基础,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谓交往,就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势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能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新课程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教师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和生生之间的交往。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学生来说,交往便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是个性的充分张扬。而对教师来说,交往更是分享与理解、是解放禁锢学生个性充分发挥的重要方法。它能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教师的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一种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强调交往,便是强调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也意味着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此,“交往的教育过程观”便应运而生。“交往的教育过程观”的核心是用“交往”来关照我们的教育过程。“交往的教育过程观”对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赋予学生以主体的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有个性、有精神、自主追求的主体,而不能看作是等同于“物”的一种消极个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交往的教育过程观”能教好地使学生个性得以确立和张扬;其次,“交往的教育过程观”强调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中介客体(即文本)基础上的参与合作的关系,从而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共享知识、精神智慧和意义的过程,这就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和体现,其个性也必将得以彰显;最后,“交往的教育过程观”能沟通生活与教育的联系,从而扩展了教育的领域,为教育获得真正完整的内涵提供了可能,也将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提供最大的空间。

  如何加强师生交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理解。

  “理解”是指人际之间的相互理解。有敞开、接纳、认可、包容等多层含义,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失去了对学生的理解,处处以“师道尊严”构建起来的师生关系,那是不稳定、也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更不可能达到彰显学生个性的目的。

  第二,期望。

  期望是一种重要的潜在因素,有高期望和低期望之分。教师的期望是强化学生行为的根据,而学生又是根据教师的期望和强化来认识自己、调整自己、从而表现自己的(这里的“表现”就是个性的彰显)。在课堂中教师的期望是真实存在的,期望会引起与这个期望相一致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它直接影响到了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同时影响到本人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制造出不同的心理气氛。如亲切的或紧张不安的。

  2、具体的反馈不一致。表现在师生交往频率的变换、师生交往时目光接触的次数、教师的赞扬或批评等方面。

  3、教师向学生输出的信息不同。如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难度不同、数量不等;教师对一些提出的问题的说明或解释的程度不同;教师面对学习任务时所作的提醒不同等。

  4、教师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不一样。教师耐心程度越高,学生形成积极个性的可能就越大,反之亦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消极个性一经形成,对其影响也必将是多方面的。如:可能剥夺他们的学习机会,减少学习内容;或者总有一部分学生较少体验成功的喜悦;或者对一部分孩子来说,在教师期望的笼罩下得到的努力与结果是无关的等等。

  第三,教师的影响力与人格。这是影响学生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

  教师自身的影响力直接表现为教师的权威,有权威的教师具有权威性沟通能力。比如,他(她)所说的话学生特别容易接受;与学生交流时特别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容易被学生当作行为的榜样等等。

  教师人格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人格的核心是“促进”人格,“促进”是一个人对他人的行为、个性随时随地都能有所帮助的。如:

  1、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学习个性。

  2、能增强学生的自尊与自信;能缓和学生的焦虑感;能提高学生的果断性等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个性。

  3、能形成和巩固学生待人接物的积极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处事个性。

  总之,师生之间要达到感情相融的境界,关键是教师能否把爱生之情转化为满足学生需要(认知的需要;依恋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德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的行为。

  通过交往,重新构建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学生个性的极度张扬,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与建议,从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认知态度与良好个性。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