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转化机制
2016/4/18
■ 石龙初中 林秀
当前,初中生大多时间都要在课堂学习知识。但在课堂上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马上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如何才能做到让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后进生转变,这需要孩子、家庭、老师共同努力。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口号素质教育”。
当前教育的功利心太强体现在应试教育以考试为目的,素质教育还在喊口号。
(1)备课流于形式,照本宣科。老师自认为初中的知识对于自己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备课与否,对于课堂教学影响不大,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混乱,知识讲解无条理。成绩好的学生能理解,成绩差的就只能“坐飞机”。
(2)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无法激发学生注意力。老师的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于老师所教的东西没有任何兴趣,注意力完全不在老师这里,学生与老师貌合神离。
(3)教师困囿于教材教参,难以走出枯燥记忆、机械训练的樊篱,割裂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学生被动接受,沦为“应声虫”,缺乏个性化的见解。
二、初中数学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路人”。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点拨与启发,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案例——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
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正如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所以在教育回归本真的今天,教师要打破“一言堂”的格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和创造的场所,在引领学生亲历探究中激发学生的潜力。
三、初中数学教学要“有的放矢”。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初中数学老师要重视学生们学习习惯、自主性、自律性方面的培养。自律性差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动力,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特别要注重中差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老师在新生入学后,要从思想、纪律方面入手,搞班级活动,使同学们在融入新班集体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强制性学习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亮,他的思维就会精细而锐敏,他的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他的意志就会坚韧而顽强,在学习上就能变“被动”为“主动”。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能够对数学学科感兴趣,那么才能够更好的学好数学。数学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需要严谨而活跃的思维,往往对数学有浓郁兴趣的学生,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
学习兴趣是与理想、抱负、目的、任务等学习自觉性密切关联着的,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信心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初一接新班时,利用主题班会、家访等,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方面教育,讲从小胸怀大志,最后成材的典型例子,讲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需求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差生而言,禁锢其潜力挖掘的重要枷锁就是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持久坚定的信心是学好数学的保障。在教学中,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最简单的知识出发,有意识地让他们取得成功,从成功中增强信心,发现自己的力量。作为老师要有耐心,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实践证明,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愈大,学生奔向期望目标的速度越快。
进入新世纪,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初中阶段处于人才的转型期,如何做好这一时段的优质教育将是我们未来将要长期面临的课题。我们只能利用好现有资源不断进步,让学生不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