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2016/4/18

  ■ 中江县石龙学校 邓海英

  很多小学生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很抽象,不知到如何把它们应用到实践当中。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从中去学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一、让数学语言生活化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普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际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两边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二、创设情景尽量生活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小学生正处成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生活情景中,更加能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

  例如在教学第五册“有余数除法”一课时,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主动地发现其中的规律。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苹果(学具)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个);(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便很快地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算式,我们以前学过了,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也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告诉学生余下的数叫做“余数”,在横式里余数的表示方法:9÷4=2(盘)……1(个)。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创设生活教学情景,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在教学中再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小红和小明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明每分钟走70米,经过8分钟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这时,可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黑板前,准备相向而行,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以教室里两位学生近距离的展示过程,直观形象地描述了“什么是相向而行?”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行走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是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做相遇,然后再解决例题。这样,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可趁圣诞节来临之际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玫瑰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玫瑰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兴趣,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需求,真正完成教育教学的本质任务。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