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管窥
2016/4/29
■ 中江县仓山镇中心学校学校 谭晓鹏
教育部颁发《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爱国,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笔者谈如下体会:
一、利用朗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利用朗诵诗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朗诵《乡愁》时,首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乡愁是中国诗歌中常新的主题,《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韵动人的一曲。《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漂泊在孤岛上的千千万万人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予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歌的结尾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织在一起。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通过诗人余光中对祖国大陆和人民的依恋之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乡愁》是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甲)。这种音乐美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朗诵散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如朗诵《故乡的榕树》时,通过赏析作者回忆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而抒发思乡之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离乡愈远愈久,思念愈切愈深。这是一种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是真切浓郁的,是崇高纯粹的。作者 “情动于衷,始能为文”(刘勰语),利用作者对故乡、故物、故人、故事的思念之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挖掘艺术特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①缘物生情。刘勰说:“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正是作者住所附近的两棵榕树,引起作者回忆故乡的两棵老榕树:“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晨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这传神的描绘反映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这种真情打动了读者,引起共鸣,提高了文章的美学价值,升华了思乡情感。利用这种充满审美情感的思乡之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②绘景传情。作者描写夏日中午农人在榕树下纳凉的情景:“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会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这里不仅写出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同情,也表达了对老榕树的感激之情。这种眷恋老榕树的情感,就是爱乡,爱国情感,利用这些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③忆事抒情。如写“我”奉老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写得有声有色,老祖母脸上的神情,走路的姿态,脚的形状,说话的特点,都在这寥寥数语中描绘出来了。这里描绘出祖孙间其乐融融的亲情,是感人至深的。利用这种天伦之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演讲写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颂扬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演讲稿中写到: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上飘扬,义勇军进行曲在晴空下回荡,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血管中激荡沸腾!回望历史,无数先辈青史流芳,他们用自己的赤胆忠诚捍卫了华夏民族的尊严。从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每个名字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是啊!正是这样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可以挺着腰板,拍着胸脯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通过颂扬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朗诵、演讲、听话、写作等训练形式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教学水平,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