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5/9
■ 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王伦万
“互文”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格,在古代诗文中广泛地运用着,尤其是诗词和文学性较强的散文更为突出。为了准确地注解有关互文的内容,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笔者拟就中职语文教材内容为例,谈谈“互文”的特征和运用。
一、“互文”及其基本格式
什么是“互文”?所谓的“互文”是指在古代诗文中,古人为了避免词语的单调和呆板,增强语势,常故意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在句子的两个地方而相互成文的修辞形式。 “互文”是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手法,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在理解时应前后拼合,才能正确理解语意。其特点是上下文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互文的语言形式多为两句式,也有其他句式,但极为少见。在具体的使用中,互文能使文字简洁、含蓄、生动并加强语气;也能使语言表达具备形式美和音乐美,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对此所下的定义是:“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互文在古诗文中的运用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旦视而暮抚。” (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7)“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9)“主人下马客在船。”其中(1)(2)(3)句为初中所学篇目,此三例的互文理解依次是:(1)不以外界景物和自己的境遇好而喜,也不以外界景物和自己的境遇坏而悲。(2)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3)受任奉命于败军危难的时刻。后六例都是高中所学篇目,其互文理解依次是:(4)早晚去看,早晚去抚摸。(5)东西左右都植(种)上了松柏和梧桐。(6)使贾谊含屈在长沙,使梁鸿逃身在海边,并非是没有圣主和圣明的时代。(7)牵牛星和织女星皆遥远明亮。(8)燕、赵、韩、魏、齐、楚各国经营所得的和收藏所得的精英(珍器重宝)。(9)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并上了船。
二、互文在古诗文中的出现形式
从内涵分析,我们知道“同义互文”和“互补互文”是互文两种最基本的格式。然而,互文在古诗文中的出现是多姿多彩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互文现象,准确地注解互文的内容,我们从外延上将职中语文古诗文里的互文进行归纳得出,它常常以单句(独句)、双句(对句)、多句(排比)的形式出现,以下略举数例加以简单阐述。
单句互文,也叫独句互文,这类互文一般包含着两个结构,理解时要把句子结构中相关的内容调整后再译。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应理解为:“秦时汉时明月关”,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双句互文,也叫对句互文,理解时要照应前后两句,把相关的内容调整搭配理解后再翻译。如: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此句为互补互文,应理解为“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即“枝枝叶叶互相覆盖,互相交错”。
排比互文,也叫多句互文,指三句以上的互文,理解时要整体照应,不能只单顾其中一句。如: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句中的“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而“宇内”、“四海”、“八荒”都是指天下,此句是同义互文,意思是“(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三、互文在成语中的运用
汉语成语中也经常使用互文,如“风调雨顺”应理解为风和雨都调匀、适宜(即风雨都调顺);“南腔北调”应理解为南腔调,北腔调(指南北腔调掺杂);“标新立异”应理解为标新异,立新异(指标明和创立新奇的与众不同的主张);“吞云吐雾”应理解为吞吐着云雾(“吞”的对象是云和雾,“吐”的对象也是云和雾);“残羹冷炙”应理解为剩下的冷的汤汁和烤肉(“残”修饰羹和炙,“冷”也修饰羹和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