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6/6/6
■ 中江县万福中学校 应华武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
一、培养学习数学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具有自我学习的天然倾向,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巨大潜力。怎样才能把兴趣培养成一种学生学习数学心理需要,并逐步转化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呢?
1、明确学习目的,引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必须改变“教书匠”的毛病,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来陶冶学生情操,向他们讲述牛顿、高斯、华罗庚等数学家故事,培养树立远大志向。并结合将来可能面临的形势,帮助学生客观分析,确立奋斗目标,激发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和正确的态度。
2、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参与才能获得高效率。课堂上师生情感融洽,是思维共鸣的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做一个和蔼亲切的交际者,在学生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使他们轻松自由地进入角色,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心境。
3、挖掘课程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和手段
首先,深究教材,广泛收集课程资源,创设各种情景。通过设计适当教学情景,激起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动机,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其次,不断地变化课型与教法,唤起学生的有效注意。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每堂课都应考虑学生喜欢的进行教学。第三,开展讨论,交流经验。能不能提出问题和追求问题的解答是学生学得主动与被动的关键所在。学贵知疑,勇于发问。教师应将自学环节中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和教师认为应探究的问题拿到集体中进行讨论交流。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由小学阶段的依赖型转向独立型,学习贵在独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与方式进行超前学习,既能使学生各有所学,为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创造条件。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预习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提前思考、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听课效率、笔记水平,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并坚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应经常检查,树立典型,鼓励学生持之以恒。
二、研讨探求,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唤醒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增强主体人格。数学课中研讨探究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过程,也是教学高潮形成的最佳时段。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牢牢抓住学生预期心理,以其为契机形成师生最佳配合的亢奋状态,将教学步步推向高潮,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成功的快乐,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逐步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过程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习的基本标志。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造成了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的感受、收获也是不同的。如在一节课中,有的学生会对某个知识点、某个结论印象最为深刻;有的会对自己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铭记在心;有的会对小组中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念念不忘……因此,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谈一谈,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客观的评价别人,反思自我。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关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