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初探
2016/7/11
■ 中江县柏树乡中心小学校 冯刚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7岁至11岁的儿童已能从具体的经验或具体事物所获得的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操作事物的内在属性,并能将它们转换成更具选择性的讯息。那么,如何运用此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思维不仅局限于具体的经验,而能激发他们想象的翅膀,在语文的天空展翅飞翔呢?
一、设身处地去体验
经常听老师们叹息:“现在学生懒了,不好教了……”的确,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大众媒体的迅速活跃,学生在社会上所获得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这给阅读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其中思想性的渗透带来了困难。
教学《加了一句话》时,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为老妇人加了一句话就能使老妇人在下午讨到很多的钱呢?”横在我面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悟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
1、让学生先认真地将课文读熟,总体感悟内容。
2、分组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进行讨论:⑴老奶奶,你为什么要来乞讨呢?⑵老奶奶上午得到的钱多吗?⑶诗人为老奶奶加了一句什么话?⑷春天是什么样的?
3、用采访的形式对学生所感悟的问题进行升华:
⑴老奶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⑵先生,你为什么要给她加上“春天来了”这句话?⑶这位小朋友(太太、先生、阿姨),你为什么要把钱给老奶奶呢?⑷先生,看起来你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呢?
学生在分角色扮演,讨论、感悟、交流的过程中,在心中立体地呈现出了一幅百花开放、欣欣向荣的春景图。同时,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也栩栩如生地呈现于我们面前,让我们若有所思:生活这样美好,而“我”却什么也看不见!“我”能看见的只有黑暗,阴沉,能感受到的是饥饿、贫寒,“我”是多么不幸啊!
“请幸福地生活在春天里的、能感受花开树长、鸟飞水流的人们施舍一点儿。”因为前面的铺垫,看到这个蕴含着这样深刻意义的诗句,谁又能不动恻隐之心?谁会不掏出一点钱施舍这位可怜的人呢?所以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之前写的“春天来了”具有催人动心,感人心肺的作用。
二、反面求真,辩证地看问题
一些知识或形象常常都蕴含着正与反的对立统一。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辩证地看每一个问题,寻找它的可取与不可取之处。
《陶罐与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其中的铁罐自恃坚硬,看不起易碎的陶罐。教育人们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在学完之后我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难道铁罐就一点优点也没有吗?它说陶罐易碎这难道不是真话吗?”于是引起了学生的又一次讨论,其结果不言而喻。结果大家知道:铁罐虽然骄傲,但它说陶罐易碎也是事实,大家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是要全面地看待自己。
三、用“两只眼睛”看书
“字里乾坤天地宽”,好的文章似乎有意留出“弦外之音”,供人们去畅想。正好,这类文章为培养学生想像力和说写能力提供了好的素材。因此,我经常提醒学生学会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字面,一只眼睛要看到“弦外音”。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一个聪明的教师,是知道如何用慧眼观察他所教学生的态势走向,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
当然,不管是采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也好,以陶冶为主的方法也罢,我认为,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把一篇文章“立”起来。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已努力去“钻”范文这块立体的材料,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