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学法指导
2016/7/18
■ 中江县柏树乡中心小学校 冯刚
以前,教师常用讲授代替一切,单向传授灌输知识,学生被视为接收器,被动接收而少有主动性。而在大力实施课程改革、大力研究学法指导的今天,新课改强调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则应用“导学”取代“授学”,以导为先。导学,学是主体,导是关键,学法指导贵在导。是否真正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了,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在导上下了功夫。导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思考,强化学生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自知。”那么教师导什么,又如何导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引目标
即明确目标与方向。正如司机的方向盘一样,教师要导出明确的学习方向,面对全体学生,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
一堂课的开始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总目标。在课堂的进行中也应适当提些子目标,并让子目标为总目标服务,最后回到总目标。这样,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就不会“迷失方向。”
二、诱发激情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习兴趣是学习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1、故事诱情
教学前,可通过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诱发学生的情感,抓住学生的心灵,为后面的学习铺下情感基石,如教学《五彩池》前,可先讲述关于瑶池的传说,吸引学生注意力,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探索神奇、美丽的五彩池,从而认真学习教学课文。
2、质疑激情
教学前或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形成提问意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中,在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以后,通过质疑过渡:地震以后,很多地方都可能再次发生余震,人们都争先恐后地离开受灾区,而这位父亲为何要坚持到儿子的学校去呢?学校到底有什么吸引着他的脚步?而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前行?激发学生的探索情感,学生想要了解悬念的答案,自然而然地会自主学习下面的内容了。
3、画面绘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使用简笔画、挂图、投影、幻灯、录像等方法,再现直观、生动、形象的文本画面,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中。这样的方法一般在古诗中最常用。如教学《望天门山》时,可出示课文插图或做成课件,让学生领会大自然的神奇、壮观,感受锦绣山河的雄浑气魄,也可让学生自己绘出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4、活动渲情
小学生好动,他们易接受情感,也易外现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或教学后,可采用一定的活动(如:朗诵、表演等),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巩固、升华、外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引明学法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导学”,导的重点就是“法”,一法通时万法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本课或本节内容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阅读,自己独立分析。就一篇文章而言,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学习:
1、粗读浏览感知
当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可以先快速地、粗略地读,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结构等。如《海滨小城》通过粗读,可感知海滨小城美丽、整洁的特点,文章结构为“分总”式。
2、细读圈点勾画
在粗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圈点勾画,分类标记,加深细读记忆,深入了解文章。如《草原》,可用“〈〉”圈出作者看到的草原的风光美的地方,用“…”,画出描写草原风土人情的语句,从而感受到草原独特的风光。
3、精读思考理解
即对圈画出的重点词句进行细致阅读,深入理解。如学习《军神》一文中:“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句时,可思考:钢板有什么特点?刘将军是人,不是神,沃克医生为什么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呢?将军究竟哪些地方的表现与钢板相似呢?带着这些思考投入到重点段落、语句的精读中去,从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主题大意,从理解中体会刘伯承的顽强的意志和超强的忍耐力。
4、品读体会入境
即通过品析、朗读,进入语言描述的境界,与作者共鸣,体会文中语言的内涵。如学习《可爱的草塘》第5自然段时,可采用改变句子“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为“浪花很绿,一直伸向远方”。让学生细细品读,看看哪句写得好,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草塘不但绿,而且绿得有层次。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细节的刻画对于增强事物形象感的重要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里即刻浮现出文中描述事物的具象,让学生的情感也跟着文笔的“流动”一同升华,深刻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总之,学习是一个人终生面临的重要任务,但仅靠“苦学”是不够的,还得讲究有效地学习,讲究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导学”,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阅读自学的技巧,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