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小学生作文中的“流”“盲”行为
2016/7/18
■ 中江县杰兴学校 易小丽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我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了,我觉得作文教学最令人头疼,存在的问题也颇多。
1、作文教学比较随意,“流”于形式。跟讲读课文的教学相比较,作文教学没有系统的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教师往往是在一单元结束的时候,按教材布置一篇了事,“流”于形式。即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写到哪儿算哪儿,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大家心理恐怕并不十分有底。因此不少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2、作文不知道写什么内容,胸中无积蓄,心中“盲”然。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想写点什么,可是又写不出什么内容,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观察少,我们知道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
3、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缺乏科学系统性,方法缺乏灵活多样性,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看不到作文教学的效果,所以继续随意的进行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好,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那么如何强化作文教学的专项化训练呢?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
一、二年级进行写话练习,侧重词句的训练;三、四年级进行主题段落训练,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主题,场景等让学生写一段,然后讲评。五、六年级再进行篇章综合训练。
二、进行小学生兴趣作文的训练,以多侧面全方面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1、音乐作文。教师先播放一首或一段能引发小学生想象力的歌曲或乐曲,同时指导他们认真欣赏,然后让他们把欣赏后的感想写出来,组成一篇文章。
2、看图作文。教师把有意识地收集或拍摄的主题鲜明、具有特色又能发人深思的照片或图片,以幻灯、投影或现场张贴等方式,呈现在小学生眼前(低年级以多幅有关联或连续性的图片为宜,高年级则以单幅图为宜),并指导小学生进行欣赏,然后要求他们将自己所得的感触,加以渲染和扩充,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一篇文章。
3、 剪贴作文。教师经常指导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要求他们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取自己认为生动有趣或优美的文章(或图片),剪贴在自己的剪贴簿上。然后,教师鼓励他们在剪贴簿上设计花边、插图、写出心得体会,或仿作一篇文章。
4、合作作文。在组织小学生作文训练中,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幻想出一作文题目(如愉快的郊游、航空探险记等),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合作完成该篇文章。
5、 接力作文。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先由自己提供(或师生共同创作)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接着让小学生自由联想,完成该篇文章。
6、成语作文。教师先让学生把他们认识和知道的成语都列出来,再让他们自订题目作文,要求在作文过程中尽量把成语巧妙地应用在文章里,组合成有趣的故事。
7、趣味作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他们所知的歌曲名称、电影名称、电视剧名称或国家名称、地区名称等,进行自由组合,形成一篇既有趣又有故事情节的文章。
8、编写短剧。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些故事材料,让各个小组自行讨论,把故事改编成剧本,并实验演出。
9、写评论文章。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故事或寓言或社会新闻,再让他们根据这个故事(或寓言或社会新闻),自拟题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写一篇具有评论性的文章。
10、 感官作文。组织学生到公园、工厂、农村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要求学生根据所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尝到的五官感受,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
三、指导学生留心生活
指导学生留心生活,让他们随时随地把所见所闻记下来,这样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使学生观察事物,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观察人,能熟悉人物的个性特征;观察物,能了解物品的共同点;观察景物,能掌握景象的特色。通过观察,可丰富作文材料,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如学生天天进出校园,但谁都不会去过分留意校园中的花。为了结合写说明文的作文教学,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到校园里观察花。学生的兴趣一定会很浓,一下就会选准观察对象,教师可乘机加以指导,提示学生抓住某一点进行描写,不要面面俱到。这样,内容充实、不空洞的好作文就出来了。通过引导,学生对写作内容就会产生兴趣。经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学生从观察植物延伸到观察周围的事物,再到人物等方面。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不仅可以提高观察力,丰富写作内容,而且可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