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
2016/9/26
■ 中江县杰兴镇中心学校 杨德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注意语言积累、语感培养、思维发展,使学生具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即在语文教学中及时地适时地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一、注重语文教材中德育点的切入
小学语文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趣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德育的特点并很好地利用。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其大量的文章都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准教材中德育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认真积极探索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找准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的渗透。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以情动人,以型塑人,并融于社会生活,将知识与学养教育结合起来,如教学《可贵的沉默》教师就应认真挖掘开始热闹的场面怎么突然毫无声息了?孩子们怎么就沉默不语了呢?老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回忆自己的生日和父母生日情景的强烈反差,让学生明白在享受爱的同时要懂得回报爱,回报社会,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所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等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深入课标、深入教材;研究教材、用好教材;因材因人施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拓宽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涵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它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所以,教师要注重在语言文字中渗透德育,将德育贯穿于“双基”训练的过程中。如教学识字、写字,就要抓住中国字的表形和表声的重要特点进行识记,利用祖国优美久远、博大精深的书法历史,让学生知道字如人面、字如其人的内涵,以达到出人入画的境界;阅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渠道,要找准语言训练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拓宽德育的内涵进行德育。如《大瀑布的葬礼》在知道人们要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拓展到如今的长江,那令人堪忧的垃圾排放给这条母亲河带来的严重恶果,从而号召全国乃至全世界去关注爱护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渗透本课的德育内容又要联系当今社会现实,以拓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内涵。
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注意德育的时效性。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已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由于现代社会网络媒体的作用,社会上各种思潮在学生思想上或习作中的种种影响,成就了教师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首先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亲眼见到过的、亲耳听到过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作文与育人的目的。
三、把握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做到:关注教材中具体课文;拓宽学生的德育视野;把握德育的“尺度”。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中起主导作用的德育因素,把握住作者写作的动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否则会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影响语文教学。如教学《三个儿子》如果教师在抓住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让学生联系实际去想、去体会妈妈的辛苦,做儿子的该怎么办?再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把握与领会,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有梯度地去认识课文的中心。这样既达到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教学之中,又到达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实现“文道统一”的目的,在德育的内容和时间把握上也精准、适当。但是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是各不相同深浅不一的,这就要教师掌握好德育的“尺度”,正确处理好教学与德育的关系,不把德育看作语文教学小结归纳的结束语,轻描淡写地一句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那样细致入微。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最能感动,震撼心灵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同时拓宽教材中德育的内涵;把握德育的“尺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文本,深刻信理解体会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博览群书、关注社会了解学生,把思想教育时适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既教书又育人,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