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救助站:为未成年孩子撑起一片天
2016/10/31
自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成都市温江区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监测预防、发现报告、帮扶干预”联动响应机制,形成“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未保工作格局,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预防,服务跟上”,做实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每一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基。
强化领导 夯实政策体系
据悉,温江区以区政府办及相关部门名义先后下发了《成都市温江区2014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安排》、《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以成都市温江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制定《成都市温江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做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的通知》、《成都市温江区关于进一步做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的通知》。构建起了以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政策体系,克服了现有制度框架和体制限制,极大地完善了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协调机制,让各个相关部门都能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各环节上各司其职。
搭建平台 协同联动响应
在建立温江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温江区救助站积极构建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网络,实行属地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响应联动保护工作模式。通过组织社区(村)专职人员完成辖区内未成年人情况的摸底排查,建立专档上报、留存,并以镇(街)为单位将排查结果汇总到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由未保中心审核,再联合相关部门对审批的帮扶对象开展分类帮扶。通过分类筛选,截止2015年9月底,未保小组以实地调查、问卷、电话回访等形式详细了解温江区103名困境未成年人享受帮扶情况及待解决困境。
为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做到工作中互通有无,互相配合,各尽其责,让困境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温江区救助站以未保小组名义先后多次邀请温江区法院、公安分局、司法局、残联、教育局等部门以及10个镇(街)负责未保的具体工作人员参与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联席会议,会上各个部门负责人将未保工作进行汇报总结,并将工作中的难题提出,共同探讨解决。
为确保未保工作平台长期运作并准确掌握区困境未成年人动态数据,温江区建立了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QQ群,成员单位涉及民政、司法、教育、卫生、公安、妇联、残联、交通等部门及10个镇(街)。各镇(街)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工作,并于每月25日前将帮扶数据情况统计表报送至未保QQ工作群。对于数据变动大的区域,未保工作组积极深入了解其原因,对帮扶不到位的现象及时提出指正,实现动态监督,并协助链接相关部门参与,促进各部门联动保护体系建立。
据了解,从2015年2月到2016年8月底,温江区已帮扶困境未成年人4594人次,其中生活救助2390人次,生活照料373人次,心理干预316人次,政策咨询105人次,教育帮扶943人次,监督指导26人次,医疗帮扶50人次,其它帮扶391人次。
借力社工 引领全区未保
事实上,社会组织通过以点带面的工作形式实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辐射全区的未保工作模式,在推动未保工作深度发展上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在确定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基础上,让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参与未保工作,通过部门、社区、社工、志愿者等力量和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提高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亲情化水平,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2015年11月,我们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引入了三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分别为:成都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的温江区残障儿童关爱项目——“花蕾行动”,服务点主要集中在温江区金马“北斗星”学校;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的温江区留守儿童帮扶项目——“手牵手,快乐走”,服务点主要集中在温江区涌泉学校、大田站;成都市朗力社工中心开展的温江区困境未成年人帮扶项目——“一米阳光”,服务点主要集中在温江区柳城街道、寿安镇。三项活动将于下月9日截止,目前已取得很好的成效。”温江区救助站未保中心邓萍介绍到。
广泛宣传 营造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温江区救助站以妇儿工委办、未保委办、妇联、共青团、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名义联合印发了《温江区反儿童暴力宣传册》,宣传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重点保护对象、保护措施、流程,各部门职责等,通过困境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工作宣传进社区、学校、家庭,增强市民群众、社区、街道、学校及时发现受伤害的困境未成年人意识,同时提升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形成及时报告、及时保护、自我有效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据了解,温江区救助站下一步将积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继续对各部门、镇(街)未保工作进行动态的跟踪、监督、指导,促进温江区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住工作整体机制建立并长期有效运行。同时,不断增加阵地建设经费的社会化投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以“三社互动”为契机,把全区社会组织资源融合到关爱行动中,改变原有的以“物质”关爱模式,借用社会组织的专业社工提供心理关怀方面的专业社会服务,实现关爱困境未成年人工作常态化运行。(邓萍 李彭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