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德立身 文化兴校
2016/12/12
——中江县普兴镇中心学校文化建设纪实
普兴中心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中江之南竖起了一面农村教育的旗帜。学校集群众之智慧,确立了“普德立身,美体兴国”的办学理念和“为明天负责”的办学思想。近两年,该校借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契机,大力打造校园文化,坚持“普·兴”文化优质,结合普兴教育历史,学校确定了“从历史来到明天去”“不作过路客”“花小钱办实事”文化建设三原则,力争让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的另一张名片。
“普·兴文化”这一主题既是对普兴地名的最好解读,也是办学理念的最好解读,既不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普及”之职,更不忘教育本身的“振兴家国”之责。邀请省内教育名人王文襄先生到校进行指点,在教师中开展“文化校园我建议”活动,师生共同参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学校在文化建设思路上分层落实,中心校在充分放权的基础上把好三关。在顶层设计上,做好思路的定位,但凡相对久远的,中心校必须参与设计、讨论、修定,比如中学的校门、舞台是十易其稿,小学的主题墙、楼道文化建设开会不下五次;在经费把关上,但凡用钱较大的项目,校监委和中小学教代会必须参与研究并层层报批;在思路明析上,中心校坚持文化建设“123”。即:努力打造1个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沉得下去亮得出来的文化氛围;固定2个平台,一是中心校的大型艺术节和体育节,二是中小学的中型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建设3个文化主阵地,一个是文化长廊或班级展示板,二是校园绿化、美化,三是各种团队主题活动。在整个校园文化的创建过程中,该校坚持一个认识,那就是“人不受逼不知自己的能力有多强”,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齐动手,规范与个性相结合”,部分教师可以说是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但收获的却是付出后的酸爽。
2012年春,普兴镇中搬迁至白鹤坡下,有着“日随鹤舞,月伴书眠”的人文自然环境,是中江屈指可数的农村学校。注重用开放的视野来建设校园文化,学校选取校门、舞台、食堂、寝室、运动场、门厅为载体,多角度展示校园文化,让人生的学识、哲理、眼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1993年,普兴镇小本总迁入虎山之侧、郪水之畔,现辖郪水校区、虎山校区、山川村小和铜铃村小四个教学点,基本形成了“春有花、夏多绿、秋出果、冬显骨”花园式学校。在原有“感恩扬善”文化基础上打磨、提质、创新,引导学生“感亲人之恩扬尊亲之善,感社会之恩扬强己之善,感自然之恩扬爱国之善”,建设中注重师生共建,选用的材料来自生活,高于生活,让日常生活散发出艺术的品味,让孩子们乐学其中,感染熏陶。现阶段主要打造了心梦园、扬善墙、成长道三个重点区域。
目前,普兴小学是郪水潺潺植被丰茂,虎山隐隐鸟语花香;普兴中学是白鹤纷飞声爽耳,环山拥气人聚势!校园文化基本凸显五大特点。
一是不忘使命,不可复制。“普·兴”教育,“为明天负责”,立足义务教育实际,放眼个人、学校、社会、国家未来。
二是沉近传统、小中见大。镇中的“四普及教育”立足“运动”“区域”“传统”“艺术”四个方面,选用经典运动项目和名将,中江挂面,小四川,石磨等作为教育载体;“榜样教育”则集中展示从普兴学校走出去的名优学生。小学立足“感恩扬善”教育,集中体现“感父母之恩扬尊亲之善、感自然之恩扬爱国之善、感社会之恩,扬强己之善”的德育特色;养成教育则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和生活习惯等。
三是共同参与,尊重人性。文化建设全员全程参与,师生共思考、同参与、齐动手。
四是规范布局,增强豪情。全力打造“心梦园”和“滴露塔”,展示寻水艰辛,凝心聚力、共植梦想;悬挂了与学校地理、办学和师生豪情相结合的自撰对联。
五是融入时代,不忘本分。巧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讲三爱两进步,与时代同步;深度挖掘普兴办学成果。
普兴学校文化建设初见成效,达到了以环境净化人,以文化熏陶人,为学生的明天负责的初衷。 (羊崎 李慧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