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6/12/19
■ 中江县广福镇希望小学校 邓晓琼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去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最后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使之成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运用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呢?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创设情境,借助挂图、图画创设情境,利用美术和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借助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桥》一课时,教师在谈话引入以后,就可以用多媒体显示以前课本中出现过的几座桥的图片,并阐述它们的意义:卢沟桥曾见证了日军入侵我国的涛涛罪行;泸定桥则记载了红军长征的英勇壮举,立交桥标志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最后出示本文中桥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这样一座岌岌可危的桥它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这就充分激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强烈兴趣。
二、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和保证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传统阅读教学中,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当然谈不上主体地位了。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阅读能力。教学一篇课文,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预习课文,首先自行基本解决生难字词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 最后老师可作适当点拨。
三、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投入各种形式的朗读活动中。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朗朗。
四、倡导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五、拓宽阅读途径,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引导学生创意朗读。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适时引导学生想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表达,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
引导学生质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并掌握正确阅读方法,培养浓厚阅读兴趣。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