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

2017/9/21

      ■ 中江县回龙镇中心学校 陈行光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积极参加各种提高培训及教研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在轻松环境中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二、重视课前导入,营造气氛

      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聊一些轻松活泼有趣的话题等等,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学习情怀,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三、创设悬念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出学习、理解、认知灵感火花。真正做到“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四、适当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 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领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同时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英法联军的野蛮和贪婪、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我利用网络让孩子们观看了《火烧圆明园》这这部影片,不仅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也顺利地激起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轻松浓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摈弃以往把语文课堂变成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施舍知识的场所,摈弃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要代之以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