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巴中市救助管理站30名无名氏有了“身份证” 社会保障不再难

2017/12/7

      “救助站在街上贴公告,帮人寻亲,让他们回归家庭。”几个月前,在巴中市巴州区回风社区的公告栏上,巴中市救助管理站贴出了一张只有照片、没有姓名资料的寻亲公告,上面密密麻麻地排着36名受助者的寻亲照片。

      “他们多是聋哑人士,智障人员,老年痴呆或精神异常,希望有人能够认出照片,每年我们都会将寻亲公告贴到大街上。”该救助站负责人孙站长说,半年前,他们已经开始在巴中的大街小巷张贴公告,录入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全国打拐DNA 信息库、今日头条、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为36名沟通困难的受助者寻亲。

      档案里他们都无名氏

      公告上的36名受助者中,有1名聋哑人、1 名智障人员和34名精神异常人士。“没有姓名,没有年龄,没有地址,他们被送来时,在入站档案里登记的都是无名氏。”巴中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陈鹏清说,这些受助者都是陆续从巴中周边送来的。从入站那天起,他们档案上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信息:发现时间,发现地点,入站时间和送站人。而从受助人口中,得不到任何有效的寻亲线索。

      “他们说话不成句子,不会写字,不会手语,如果不是接触这么长时间,连日常沟通都有困难。”工作人员程榆如是说,从进站那天起,他就和其他同事,轮班管理,吃饭、散步、睡觉,甚至有时洗澡都和受助者呆在一起。然而,除了负责平时的饮食起居,程榆对于他们还是一无所知。“他们有话讲不出来,我们试着与他们沟通,但是一直冲不过屏障。”在救助站,24小时都有人值班值守。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抽出几个小时和这些受助者交流。但有时喊话加手势,工作人员已经累得满头大汗,对方却一点反应都没有。

      七年受助对象长期滞留

      “住在一楼的痴障大叔,已经在站里呆了近半年。”公告上的36名受助者,有34名由于精神和身体原因,无法与人同住,已经送往精神病医院、社区医院治疗,还有一位托养在敬老院里,如今在救助站里还住着1名受助对象。

      住在敬老院的邱仕敏(化名)是个哑巴,在站里住了近1年,后来安置到敬老院居住,现在已经受助4年了。“有新来的,她都会帮着我们带,有人生病了,也会帮着照顾。好大娘很善良,就是表达不出来。”敬老院工作人员说,这位哑巴大娘已习惯了院里的生活,饮食起居,散步活动,都能自理,还能帮着工作人员照顾其他老人。“我们每次去看望她,她都很热情。”看到来人,邱大娘很高兴,一手微曲向上平放,一手在口边上下摆动,还搬椅子让座。

      住在精神病医院最长的就是52岁的方敏(化名),从2010年7月入站,因精神分裂症发作,送医救治到现在,整整七年多的时间。

      对象多救助压力巨大

      每年,该站救助的这些精神病人较多,多到100多人(次),少的也有70多人(次),他们在医院的治疗费、生活费、护理费、服装费等等,一年最多达到300多万元的救助费用,少的也有200万左右,日常的流动救助、护送安置、教育矫治等也要支出大笔费用,给救助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加之30多无名氏长期住院治疗,没有身份信息,不能享受国家的医院和社会保障政策,给该站的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积极协调无名氏有了“身份证”

      近日,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民政部公安部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救助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建立流浪乞讨人员身份快速查询机制、寻亲服务机制和滞留人员身份查询长效机制,帮助滞留人员及时回归家庭,对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因而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也无法查明其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由救助站上级民政主管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安置。巴中市救助管理站积极对接市公安局,对长期滞留在巴中市精神病医院、巴州区江北台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恩阳区下八庙镇敬老院等地方的36名智障人员、聋哑人、老年痴呆、精神病患者等受助人员进行DNA采样并检验,录入全国公安机关DNA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对比,同时进行人像比对,经过三个多月时间的认真摸排、调查、走访、核对,现已经查出有户籍的人数6人,将择时送返原籍,其余30人已经巴中市公安局巴州区公安分局户籍管理机构予以补录集体落户。作为救助主体,该站将为30名有了身份证的受助对象购买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救助管理机构日常工作的开展。

      在今后的救助管理工作中,该站负责人表示,将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综合运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全国打拐 DNA 信息库、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做好身份不明滞站受助人员的身份查询工作,做到发现一例,采集一例,录入一例,比对一例,成功一例,送返一例。(孙启洋 张皓森)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