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残疾军人休养家园 社会服务坚实阵地

2018/5/24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医院发展纪实

      这里古树参天、庭院静幽,是一个融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为一体的花园式疗养单位。这里生活着一个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的特殊的群体,他们三轮代步、盲棍探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里有一群为奉献者而奉献的人,他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工作中以热情和朴实,书写了自己的一生。这里就是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医院(以下简称四川省荣军院)。

      长期以来,四川省荣军院紧紧围绕“全心全意为伤残军人服务”的办院宗旨,找准职能定位、明确发展思路、提升服务水平、创新工作方式,大力弘扬残疾军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积极倡导工作人员实现自我、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周边的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实现了残疾军人休养安心,工作人员工作尽心,服务社会群众放心的良好局面。

省荣军院一角

      继往开来,找准定位,科学研判谋发展

      随着国家对公益服务和社会民生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优抚医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求生存”,更要“图发展”、“提服务”。

      追根溯源,理清单位发展脉络。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始建于1951年,直属于四川省民政厅,时称“川西人民行政公署民政厅革命荣誉军人学校”,主要承担残疾军人的教学任务。1953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大批返川伤病员继续治疗的客观形势,医院应运而生,主要任务是接收全省各个战争时期及国防建设中负伤致残不便分散安置的的一至四级残疾军人来院集中供养,其职能主要承担住院、康复、休养服务,历年来共集中供养了2800多名残疾军人,现有在院供养残疾军人168名,是全国规模最大,残疾军人最多最集中的休养院,也是省、市、区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6年,民政部在广州召开全国优抚医院工作会议,开启了优抚医院向社会开放的新阶段。1990年,休养院建立对外门诊部,正式对外敞开了大门,为社会病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2000年国家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和2014年国家级二级甲等医院的评审工作,使医院进入了新的发展快速期。休养院核定人员编制数425个,现有在编人员354人,编外人员166人,离退休人员212人。休养床位212张,医疗开放床位288张;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85人,高、中级职称102人,初级职称283人;设有院办、党办、医务科、荣管科等16个职能科室,内科、外科、门急诊科等20个临床医技科室及4个休养区。每年在全省进行3000多人次的巡回医疗;为社会提供20万人次门诊、1万余人次住院、3000多台次手术等医疗服务;以及2万余人次的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活动。

      找准定位,发挥优抚医院职能。依据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性质及国家关于优抚医院的相关规定,为实现单位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突出优势的基础上,逐步扩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国防、服务军队、服务公益、服务社会的能力,以此确定新时代优抚医院的职能定位。一是为集中供养优抚对象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生活保障,针对在院残疾军人的残情特点,实施科学有效的医学治疗,促进生理机能恢复,提高残疾军人的生活质量。二是合理高效利用优抚医疗资源,为全省其他6万多名重点优抚对象提供巡回医疗服务,逐步建立起优抚对象医疗健康档案,提升优抚对象医疗服务保障水平。三是在做好优抚对象服务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履行医疗机构职责,发挥自身医疗专业特长,为社会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同时通过社会服务提升业务能力,改善医疗条件,不断提高优抚对象医疗和供养水平。四是发扬优良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发挥优抚对象在光荣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思路,推动单位发展升级。一是提高服务国防和军队的能力。通过加大对医疗设施设备的硬件投入、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深入开展巡回医疗等途径,持续提高对优抚对象的医疗、康复、休养及心理服务水平,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破解单位存在的起步晚、底子薄、人才匮乏等问题,借助“三好一满意”“达标上级”等活动,持续改进医疗护理质量,促进医院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三是提高优抚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革命残疾军人教育和鼓舞青年一代的独特优势,依托省、市、区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国防教育基地,深入挖掘传统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加强优抚文化建设。四是提高服务公益的能力。利用多年来在服务优抚对象过程中取得的康复医疗经验和护理经验,发展以临床医疗为基础、以老年慢病康复为特色医疗的医护型养老机构,缓解养老机构与医疗资源衔接不力、医疗服务短缺的难题,探索“医疗、康复、养老”综合服务模式。

      身残志坚,自助助人,乐观向上树形象

      四川省荣军院现有残疾军人168名,其中因战41人,因公120人,因病7人,一级110人,二级15人,三级34人,四级及以下9人,最大年龄93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69岁,建国前1人,参加抗美援朝22人,对越自卫反击战4人。他们曾经是战场上浴血疆场、奋勇杀敌、攻无不克的勇士,现在是生活中不畏困难、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强者。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在克服生活困难的同时,积极参与单位建设、坚持开展传统教育、努力实现助人自助,塑造了残疾军人的良好形象。

      安心休养促和谐。一是遵守规章,顾全大局。残疾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功臣,但是他们从来不居功不自傲,自觉遵守院内各项规章,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支持单位各项决定。为了促进单位管理的规范化和医疗流程的合理化,他们克服自身困难,积极配合院方严格执行请销假、药品使用等各项制度。二是争当先进,互帮互学。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已经成为残疾军人的一种习惯,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主动提升自己思想觉悟,善意纠正别人的认识误区,在全院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在先进感召和优秀示范的带动下,诸如参加过上甘岭战斗的78岁三级残疾军人陈富君、抗美援朝老战士83岁的王正恩等多名高龄残疾军人积极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两年来先后有3名残疾军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三是爱好广泛,陶冶情操。休养生活中,残疾军人始终保持休有所乐、休有所长的乐观心态,积极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残疾军人口琴爱好者多次参与院内外演出,提升单位形象,手工丝网花爱好者制作的丝网花作为单位礼物赠送给多位关心单位发展的爱心人士,得到了广泛赞赏。

      贡献力量助发展。一是关心发展,建言献策。残疾军人历来关心单位发展建设,是“荣院是我家、人人爱护它”的忠实践行者,他们踊跃参与院内管理,积极为单位的发展建设建言献策。为节省维修费用,他们建议更换了院内多处铁质休息椅,改用水泥椅。为提升新任干部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他们建议新任干部经常性深入休养区,了解残疾军人生活休养状况。二是团结协作,维护稳定。稳定是单位发展的基石,而残疾军人是维护稳定的主力军。在休养生活中,残疾军人以真挚的战友情、和睦的邻里情、浓厚的工休情积极维护单位稳定。当残疾军人之间、工休之间或者残疾军人家庭之间产生矛盾、纠纷时,大家共同帮助疏导、化解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政策上,当残疾军人有利益诉求时,他们能及时与管理科室、院领导沟通、探讨,自觉抵制违反程序的越访、群访事件,为单位稳定打牢基础。三是克服困难,自我服务。残疾军人长期遭受残疾、病痛的折磨,是较为容易产生不良心理情绪的群体,但是在休养生活中他们却努力克服心理、行动上的困难,积极进行自我服务,缓解心理压力,转移精神焦点,始终保持乐观心态。23岁的三级残疾军人谢洪强发挥其特长,协助荣管科开展一些日常性的行政工作。部分残疾军人还在专业社工的指导下建立了减压小组家庭互助小组,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促进残疾军人家庭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家庭间的支援力量。

      发挥余热展风采。一是不计名利,开展教育。省荣军院残疾军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始于50年代,当时由残疾军人组成的课余演出队,到北京汇报演出并在全国巡回演出,足迹遍布全国50余个大、中城市,观看演出的观众达350余万人次。从那时起,残疾军人们就开始了不计名利,长期无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传统,一级残疾军人涂伯毅几十年如一日的为各界人士作传统教育报告,听众近百万人次。四肢截除一级残疾军人周全弟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练就了一手好书法,长期为大家进行“抱笔书法”表演。二是身残志坚,树立榜样。残疾军人不怕牺牲、勇于献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困难、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感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标杆,鼓舞大家不惧险阻、乐观进取、勇攀高峰。原四川省省长张中伟就是在读小学时,聆听了双目失明的一级残疾军人张道华的报告,在心中埋下了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种子,直到许多年后,他还清楚地记得张道华的名字和她的感人故事。跟张中伟一样,许多人也是从残疾军人的事迹中汲取了成长的养分,引导他们成才、成功。三是乐于奉献,服务大众。战争、疾病夺去的仅仅是残疾军人的肢体,却不能褪去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人本色,他们乐于奉献,尽其所能服务大众。双目失明一级残疾军人李举洪利用其按摩特长,长期无偿为工休人员、周边群众按摩推拿,缓解病痛。一级残疾军人陈义明长期为周边群众修补锅碗瓢盆,一级残疾军人周清喜自购设备免费放映坝坝电影丰富周边群众业余生活。当发生自然灾害时,残疾军人们纷纷慷慨解囊、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捐献给困难群众,“4.20”地震发生后,88岁的一级残疾军人钟德明、82岁的一级残疾军人雍卫太等老革命捐款超过1000元。

      发扬传统,优化服务,真情奉献践宗旨

      残疾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功臣,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工作是落实优抚政策的应有之意,也是解除现役官兵后顾之忧的现实需要。全院工作人员以“为奉献者而奉献”为己任,创新工作方式、转变服务观念,发扬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的优良传统,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方式,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一是善用良机,借势而为。借助与北京解放军301总医院、华西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的援助指导、协作共建关系,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通过远程会诊,业务指导等手段,及时为残疾军人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让残疾军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近两年安排残疾军人远程会诊近20次。联系华西医院博士团、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疗专家来院现场进行健康咨询、诊治服务患者300余人次。二是科学管理,优质服务。按照科学管理、优化程序的原则,全院医务人员不断探索医疗服务新途径、新方法。为全院残疾军人建立起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并根据诊疗需要对糖尿病、高血压、尿路感染、下肢神经痛等慢性疾病进行分类管理,规范化治疗。针对残疾军人年龄大、残情重、行动不便的特点,开展“一卡通”就诊、建立残疾军人就医取药专用通道、冬季病理性残肢疼痛夜间治疗等新服务模式,极大地方便了残疾军人就医问诊,减轻了他们的痛苦。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全国“三八”红旗手黄丽蓉同志为代表的“放弃个人前途,终身服务残疾军人”的优秀医务工作者。三是规范流程,以人为本。以残疾军人满意为标准,不断改善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流程。通过对非常用药品预约集中购买,在使残疾军人用药更方便、更快捷的同时,也使药品采购更具计划性,减少了不必要的药品浪费。逐步改善残疾军人长期、随意使用抗生素的习惯,减少了抗生素的耐药率,降低了滥用抗生素对残疾军人身体带来的不良因素。在科室及休养区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长年瘫痪在床未生长褥疮的医疗护理奇迹,深受残疾军人信赖。四是发挥优势、奉献社会。充分发挥我院医疗优势,在为集中供养残疾军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为全省各地优抚对象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努力践行优抚医院的社会责任,近两年先后组织巡回医疗队前往甘孜、雅安等地20多个区县开展巡回医疗活动。累计为5000多名优抚对象提供诊疗服务,捐赠药品价值近130余万元。

      转换观念,构建新型护理模式。一是因人而护。将全院残疾军人按照病情特点、个体、年龄等分为不同的护理等级,确定了1名需要特级护理的残疾军人,37名需要一级护理的残疾军人,95名需要三级护理的残疾军人,根据残疾军人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明确了护理要点。实施了80岁以上残疾军人特护制度,做到专人管理。四休养区主任钟初云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特重残残疾军人服务,对所服务的每一名残疾军人的身体状况、护理要点、饮食禁忌、家庭情况等无一不知,被称为“智能档案库”。二是因需施护。通过大量的病历比对、数据收集对全院所有残疾军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具有相似病情,有“共性”护理需求的残疾军人进行分组管理,安排了专门的责任护理人员,确保护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护理质量的有效性。根据特重残残疾军人的特殊护理需要,特别定制了40余张专用病床。三是因势变护。根据残疾军人对护理服务的现实需要和护理改革的客观要求,进一步深化护理模式由“功能制”向“责任制”的转变,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实施护理人员分组制度,根据护理要求、病员特点等因素对残疾军人实施“点对点”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效率。完善了以往定时定点形式固定的服务方式,建立了预约服务新模式,通过对特殊病情的预约上门护理,不但满足了残疾军人“居家”护理的需求,也使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安排。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植物人20多年瘫痪在床未发生褥疮的医疗护理奇迹,深受残疾军人信赖。

      整合资源,建立全面服务体系。一是运用社工,拓宽心理服务内容。在心理护理方面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借助专业力量,提升全院社工为伤残军人服务的水平,同时积极整合院内外社工、青年志愿者、艺术团体等各种资源通过开展个案服务、小组工作、社区康乐服务、艺术团体进院演出等方式,不断满足残疾军人多层次和个性化的心理需要,提供全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抚慰服务,帮助残疾军人释放负面情绪、提升生活品质。社工案例《同舟共济,一路前行——神经痛支持小组活动纪实》获得四川省首届优秀案例一等奖和民政部第三届全国优秀案例第三名。二是发扬传统,增强生活服务能力。发扬工作人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传统,加强针对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评定和实践操作培训,在日常工作中明确提出了包括语言亲切、尊重残疾军人等在内的11项职业道德具体要求,不定期进行礼仪、急救操作等培训活动,提升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细化服务内容,将生活服务划分为翻身清洗、检查维修等8个大项,10余个小项。优化考核监督制度,通过发放残疾军人满意度调查表、填写日常护理标准监督对照表等措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定点联络人制度,保证在突发状况、人员短缺等情况发生时的服务效果。三是落实宗旨,解决突出现实问题。紧紧围绕“全心全意为伤残军人服务”的办院宗旨,认真落实优抚政策,共享发展成果,妥善解决残疾军人关注的突出、现实问题。每年从对外医疗收入中支出近百万元为在院残疾军人发放过节费、解决饮用水和用电补助。与新都区自来水公司协调,把城市自来水引入院内,解决残疾军人长期关注的饮用水问题。通过政府招投标程序购置了880KW的发电机组,解决了停电时休养区的供电问题。

      弘扬文化,突出特色,革命教育领风尚

      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省市区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的作用,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继承优良传统,革命精神代代传。弘扬革命精神、传播爱国情感是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1958年5月,休养院组织残疾军人课余演出队赴北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周总理称赞演出队同志是“人民的战士,人民的艺术家”,并笔录了特等残疾军人刘渝生《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这首诗。随后,演出队开始在全国巡回演出,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50余个大、中城市,观看演出的观众达350余万人次。巡演结束后,休养院依托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坚持弘扬革命精神、传播爱国情感的优良传统,及时成立了以残疾军人为主体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义务接待小组,负责接待社会各界人士来院参观、学习。一级残疾军人涂伯毅、二级残疾军人徐厚贤、三级残疾军人汤重稀、三级残疾军人傅开志等小组成员以残疾军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主线,结合残疾军人的英勇事迹和感人经历,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据统计,自休养院成立以来,接受该院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受众多达200万人次。

      打造特色基地,教育功能步步升。为了更加直观、全面地展现党和国家对残疾军人的关心以及残疾军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于1962年在院内建立荣誉陈列室,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发挥省荣军院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作用,于1987年建立了荣誉馆。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财政投资210万元,对荣誉馆进行了重新改造,馆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同志题写。改造后,荣誉馆占地2000平方米,馆藏物品1031件,设有三个展区、七个展室。三个展区的馆藏内容主要为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接见残疾军人的照片;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巴金、丰子恺等名人、艺术家赠送的书画作品、艺术品;残疾军人典型人物代表介绍以及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残疾军人服务的图片资料。这些珍贵资料体现了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对残疾军人的关怀和鼓舞;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残疾军人的厚爱和赞扬,展现了残疾军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赤诚之心。2009年1月,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参观了荣誉馆,并对荣誉馆基地建设提出希望,要求荣誉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并努力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荣誉馆先后被新都区、成都市、四川省授予德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省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

      结合时代特征,服务方式年年新。近年来,随着单位的不断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响的不断扩大,来院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休养院积极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建立爱教培训基地等方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活动。与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签订了共建协议,与成都军区装备部建立了爱教培训基地关系,与各类大、中、小学构筑共建网络,由残疾军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师生作传统教育报告,增强青少年及全社会的国防观念。并通过出版画册、书籍等形式将残疾军人身残志坚的精神风貌展现给全社会。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爱教基地作用,先后接待了上百个省市区各级部门、单位来院参观学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作为四川省民政厅的直属事业单位,近年来,在优抚医院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单位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政系统文明优抚事业单位、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民政系统文明窗口示范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民政系统抗震救灾先进单位、成都市文明单位和成都市文明单位标兵、成都市诚信示范医院、成都市园林式单位、成都市模范职工之家、成都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刘航)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