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论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2018/9/20

      ■ 中江县冯店镇中心学校 胡登雄

      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小学是孩子塑性的基础时期,品德培育更是孩子立志、立德、立人的本源,百年树人,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因而,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方针,更是传承优良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兼具实践性和时代性等的显著特征,由于该课程不纳入统考、内容生硬等客观因素,在教学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如:孩子对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感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课堂不愿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的教学手段固化,教学方式存在缺陷;部分家长和学校只重视纳入统考范围的课程,忽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育,甚至占用品社课的时间学习他们更重视的课程。笔者认为品德培育与追求的“教育实效”不应该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德智双育,以德为先才是健康的教育生态。本人结合多年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可以尝试多模式教学,以供探讨,恳请指正。

      一、寓教于乐、以点带面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传承优良民族文化、育人成才的重要载体。由于该门课程涉及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范畴,教学内容相对生硬,因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是搞好品德课教学的“敲门砖”,在实际教学中切忌采用照本宣科式教学,宜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寓教于乐,通过讲故事、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孩子在好奇之中产生兴趣,在互动中增强自信与表达能力,使品德课兴趣盎然,在欢声笑语中增强孩子的学习体验。

      二、优化教学手段、延展教学内容

      摒弃传统教学手段中墨守成规的弊端,利用PPT等新媒介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达到优化教学手段的目的。教学内容可来源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利用互联网和报纸寻找类似的经典案例给学生讲解,延展教学内容,这样能最大程度让孩子保持专注度,水到渠成地让他们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并鼓励孩子学以致用。

      例如:在讲解教学关于生命主题的话题时,首先给孩子们展示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熟悉而亲切的广告词、旋律能瞬间抓住孩子的兴趣点,为随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多媒体课件中设置的情景问题要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这个公益广告说的是什么?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通过环环相扣的问答,使孩子的思维能紧扣主题并向纵深发散,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孩子养成珍惜浓浓的亲情、从点滴之中孝敬长辈的良好习惯。

      三、家校联动、形成合力

      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协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更应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家庭要充分发挥出教育“催化剂”的良好效应,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求知解惑,应转换身份和定位,和孩子“做好朋友”,家长在重视孩子智育的同时,宜积极参与各项拓展教学,家校联动,形成合力,方能事半而功倍。

      如关于家乡的主题,在课后我组织学生和部分家长参观重石山、宏发寺、祥云寺、国际古名天下等景点,让孩子走出校园,通过参观,既增进了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亦使孩子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通过孩子的所见所闻,激发对家乡、对祖国的自豪、热爱之情,转化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动能。

      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这本是无可厚非,但大部分家长仅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极易养成了部分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妄自尊大、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对此,学校和家庭应达成德智双育,以德为先的共识,并通过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来争当孩子的表率。

      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孩子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并心怀感恩之心;鼓励孩子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碗、扫地、煮饭、洗衣),老师应和孩子一起参加劳动,以身作则,让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正本清源、注重实效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正本而能清源。《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我们应严格参照执行,在重视德育的同时,严禁占用品德课的师资和时间,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以儆效尤。同时,狠抓落实、注重时效,并形成长效机制,将德育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核心,正本清源。

      德智双育,以德为先是新时代教育“生态”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是横亘在所有教育人面前的共同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愿与各位同仁共探讨、同进步,为此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而竭尽全力。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