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8/9/20

——中职语文教材拓展模块第四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讨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怎样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本文就怎样根据高教社中职语文教材拓展模块第四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描写生活(作文)进行了探讨。文,源于现实。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贵在说出实话,抒写真情。中职学作文教学,无非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鼓励学生实话实说,抒发真情,就是一条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作文教学中,需通过观察、体验、阅读等途径疏通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渠道,充分挖掘写作资源,为作文引来源头活水。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丰富素材

      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可是教学中,我们曾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的:首先讲究“刻板化”的顺序。无论观察人还是物,都要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的顺序。其次追求“专业化”的水平。在语文教材中,渗透观察方法的课文俯拾皆是,最典型的要数朱自清的《春》,叶圣陶的《燕子》。有些老师就将这些观察方法逐一列出,让学生效仿。再次,推崇“格式化”的想象。只要观察人、景、物,就要展开“丰富”的想像:写人要有“宝石般的大眼睛”、“樱桃小嘴”;写花,就是“绽开的笑脸”、“美丽的仙女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写到草,就是“一块巨大的绿地毯”、“快活地向人们点头”。这样的“规则式”观察,异化了观察的主旨,遮挡了童真的眼睛,禁锢了童性的自由。

      要解决好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投身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善于调动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去思考,动手去创造。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对生活中的人、景、物细心观察,把握特征,挖掘内涵,丰富写作材料。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挖掘生活内涵,捕捉身边的突发现象和事件,帮助学生充实写作素材。如春游踏青,秋日登高、冬日赏雪,观察家乡的名胜古迹、村庄的秀美景色、朝霞和落日的奇观以及沸腾的比赛场面、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等。

      如在上一年的教师节那天,学生背着老师偷偷地布置黑板、贴满窗花、悬挂气球等。当我走进教室时,眼前的情景真的让我非常感动,望着孩子们闪着童真和快乐的眼睛,我就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这个场面,以《快乐的教师节》为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或说出自己的构思,并将学生议论和提出的问题梳理后引导他们立意、谋篇布局,然后写作,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如一次上课时,天气突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转向窗外。面对这种情形,我便立即因势利导,干脆指导学生观察窗外天气的变化:瞧,乌云翻滚,狂风大作,倾盆大雨,并随即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学生的写作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其实好作文就在身边,只要注意观察每天的生活,自然有材料可写,也就喜欢写作文了。观察和思维是打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没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作文能力。因此,只要教师善于诱导、善于捕捉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作文能力就会提高。

      二、指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描写生活

      作文教学,实质就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作文教学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而写”。因此我们必须把作文与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美;学中悟写,指导学生感悟生活体验美;悟中练写,激励学生描述生活的创造美。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如引导学生体验真诚,“当朋友向你敞开心扉说心里话时,你一定会为朋友的真诚而高兴”;体验生活,“当你得到别人的帮助,顺利及时地克服困难时,你一定为这个人的真诚而感动;”这时启发学生如何做人,“一个人如果能够真诚地待人处事,总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重。”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巧妙地拨动学生情感思维的琴弦,引爆学生情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畅谈自己成长过程的心理话。如写感动话题类作文,我们知道在生活中令学生感动的事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争鸣”——对于心中的疑问、见解,可以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可以以倾诉、对话的方式直抒胸意,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王伦万)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