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不忘初心再起航 砥砺奋进谱华章

2019/6/13

——西昌市民政局亮点工作特辑


市领导调研指导民政工作


结合脱贫攻坚引导群众养成生活好习惯


开展基层党建活动,增强战斗力、凝聚力

      西昌市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安宁河中段,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37个乡(镇),40个社区,231个行政村,总人口75.4万。

      一直以来,西昌市民政局有着光荣传统和精神传承,这是一支团结奋进、敢于拼搏、忠诚担当的队伍。他们默默无闻、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燃烧着青春和热血,他们不惧危险、不惧安危、砥砺前行,为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努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西昌民政人。


倾心关爱未成年人成长


兜底保障推进脱贫攻坚

      近年来,西昌市民政局先后克服人员编制少、办公设施设备陈旧等实际困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策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紧扣省、州、市各项重要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全心全意服务于全市75.4万群众,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为西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亮点一

      创新融入网格化管理

      构建社会救助新格局

      作为全省首批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县市,西昌市于2013年9月成立了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中心,将网格化管理系统与理念植入社会救助工作,通过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各职能部门职责,规范“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创新地把社会救助工作融入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各个环节。

      “依托网格管理系统,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难、所盼。”据西昌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全市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办的共同努力,网格化服务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已初见成效,不仅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解决了服务困难群众“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更实现了零距离服务困难群众,确保了社会救助公开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

      数据显示,西昌市现有城乡低保对象13861户、25479人;农村五保户1028人,孤儿94人,特殊困难儿童206人。早在网格化系统建立之初,西昌市民政局就全面准确地采集了网格内的人、地、事、物、情、组织等信息,以网格信息化为支撑,构建社会救助核心功能,建成了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平台。

      特别是对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孤儿、高龄群体、重病、重残等涉及民生业务方面的基础信息进行全面详细登记,并适时更新数据,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截止目前,西昌市网格平台已采集录入涉及民政救助对象信息达15万余条,形成了全面掌握社会实情,及时反映民情的社会救助基础信息系统。

      针对现有乡镇和行政村(居)地域广、人口多,各级组织在进行社会管理时出现诸多盲区、盲点等问题,西昌市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将全市共划分成1420个网格,配备网格员1658名,以网格为单位建立救助单元,形成了网格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了社会救助管理无盲区。

      网格化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不仅扩宽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畅通了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更大大提高了社会救助的办理效率。网格员每天在自己的网格单元内入户和巡查,通过“ 听、讲、访、送”等方式,及时了解救助对象家庭近况、征求意见、解答疑问、解决困难,并把自己网格的救助对象资料录入网格化信息平台进行跟踪服务,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时间响应救助需求,第一时间核查救助办理结果,实现了社会救助服务管理的全覆盖、全天侯和零距离。

      河东社区第十五网格居民徐绍秋,丈夫去逝后独自一人带着年幼的女儿打临工度日。2018年,徐绍秋被查出癌症晚期,失业卧床在家,生活陷入困境,但她一直没有向社区申请救助。社区网格员在网格排查困难群众时,听其邻居反映了近况。通过网格员进一步核实情况,协助她向市民政局申请办理了城市低保、临时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并借助网格管理平台资源将其送到辖区内西昌市人民医院给予了免费治疗,同时联系到市妇联,申请到了妇女儿童补助金,联系爱心人士对其帮扶,切实解决了该家庭目前面临的实际困难。

      经统计,全市通过网格员主动发现生活困难群众305户、730人,其中纳入城乡低保284人,给予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329人次;对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201人及时上报了动态信息。截止2018年11月,系统共录入民生诉求台帐1332条,已办1117条,办结率83.9%;困难群众求助台帐2422条,已办2051条,办结率84.7%。

      2018年,西昌市民政局共计为城乡低保对象10706户、16616人,发放低保金4642.1万元,新增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516户、855人,取消不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2045户、4005人;同时,对全市建卡户中的低保对象再次复核认定,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57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对131人次建卡贫困户实施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金22.97万元,对55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临时生活救助金3.84万元。

      此外,为充分发挥“救急难”职能,2018年,西昌市民政局还先后为各类定救人员64人发放救济金31.4万元,完成省、州、市慈善助学共18名,发放助学金5.4万元;为农村特困人员917人,发放供养资金449.54万元;为330名孤儿、特困儿童发放生活补助金154.32万余元;为全市2.02万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共计714.133万元;为893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发放监护补贴及奖励金共258.97万元,确保了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亮点二

      牵住殡葬改革“牛鼻子”

      倡导绿色文明新风尚

      为积极推动殡葬改革,树立文明、节俭办丧新风尚,2018年4月,西昌市民政局针对“死不起”、“天价”丧葬费等老百姓对殡葬行业最为关心、关注的问题,积极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重拳出击规范收费标准,对所有收费项目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价格来收费,对于部分个性化、延伸性的服务采取自愿性原则,同时通过媒体宣传和在馆区、悼念厅、业务窗口、LED显示屏等多处设立公示栏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彻底杜绝捆绑式服务和强制性消费问题发生,让收费项目价格更加“阳光、公开、透明”。

      “以前,每一个少数民族的丧葬家属办一台丧事要花三至五万元,到现在一般只花两三千块钱,更低一档甚至几百元,就能把丧事办完。”西昌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对殡仪馆外包服务和延伸服务类收费项目进行清理整治后,整治后部分收费项目在市场指导价的基础上还主动进行20%至30%的大幅降价,其中最低一档骨灰盒目前售价仅160元,经济适用墓仅4100元。

      着力殡葬惠民利民便民,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西昌市民政局还积极推进经营性墓地建设,并配套797万元资金,开展东山公墓(一期)回族公墓项目建设;协调火化炉升级改造资金580万元,更换安装殡仪馆4台环保火化炉、1台环保遗物焚烧炉,安排110万元资金开展火化车间改造工作;为让殡葬服务更加“贴心”,今年3月投入使用的便民服务点,彻底解决了彝族群众治丧时就餐难问题,使丧属就餐成本大幅降低;同时,创新“今天我为您服务”动态公示栏,在每个悼念厅前公布当天值班人员信息,让群众有事能及时得到响应和处理。

      据统计,2018年,西昌市共火化遗体2168具,公墓入墓安葬336具,减免低保户、五保户39人基本火化费用43710元;建设便民服务点,为147家丧属节约资金290余万元;全年接待祭祀群众10万余人,疏导车辆3万余辆。今年春节期间,接待祭祀群众16050余人,祭祀车辆1315辆,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此外,为让生态环保祭祀意识深植“人心”,借环保督查的契机,并利用“春节”“清明”等时机,西昌市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开展祭祀服务和文明劝导工作,倡导破除丧葬陋习,树立文明祭祀新风尚。通过在馆区内外设置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告示牌,安排工作人员和保安,对持有烟花爆竹的祭祀群众进行劝导讲解,引导他们上交烟花爆竹,并在公墓入口处设立鲜花置换点,免费兑换鲜花,并发放《深化殡葬改革 弘扬丧葬新风》倡议书;结合“仁孝西昌·绿色殡葬”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引导市民祭祀不燃放烟花爆竹、焚烧香烛纸钱,通过献一束花、植一棵树、颂读祭文等方式寄托哀思。

      今年清明,在墓区原有保安人员的基础上,还增加了4名护林防火安全员,殡仪馆出动40余人次向祭祀群众进行宣传,对携带的香蜡钱纸、烟花爆竹进行收缴(暂存),从源头上杜绝火种进入墓区,先后收缴鞭炮500余封、纸钱2000余斤,香2000余把,蜡烛3000余对。今年,西昌市公墓第一次实现了烟花爆竹零燃放,得到祭祀群众一致好评,丧事从简、绿色祭祀等移风易俗之风在西昌正悄然兴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30木里森林火灾”现场传来噩耗,30名救火英雄壮烈牺牲。面对灵堂搭建困难,遗体存放冰棺不够,收殓师、遗体化妆师紧缺等挑战,在悲痛万分的同时,西昌民政人会同连夜从成都、眉山、雅安、攀枝花、乐山等地赶来的工作人员,不眠不休,奋战四天四夜,为英雄们的最后一程扫清“路障”。

      仅短短一天,灵堂搭建基本完成,冰棺全部到位,西昌市殡仪馆道路两旁一片雪白,白花随处可见,敬献烈士的花圈矗立在围墙边上,10万余群众手持鲜花,络绎不绝,冒雨在公路两旁迎接英雄回家。据不完全统计,期间共接受安放花圈5000余个,鲜花10万余支,哈达1000余条,悬挂纸花5万余朵,圆满完成了“3.30木里森林火灾”烈士遗体接收及吊唁工作。

      亮点三

      引导培植全产业集群

      打造旅游康养新圣地

      近年来,西昌市高度重视康养产业的发展,依托西昌独特的气候,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四季康养度假、滨湖湿地运动度假、滨湖慢吧娱乐度假、山林禅修养心度假、彝风川韵文化度假”五大度假产品体系,从政策、资金、人才和宣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康养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加快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政策,西昌市先后制定了《西昌市十三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西昌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人才强市促进人才发展十条意见(试行)》等政策;2016年,成功举办“2016中国·四川·西昌大健康研讨会”,2017年,成功举办“中国·四川第三届森林康养(冬季)年会”;2018年,成功举办“新时代的老龄工作与康养产业人才开发研讨会”。

      相关资料显示,西昌市先后推动财政投入资金1.89亿元,带动民间投资2.56亿元,截止2018年底,建成西昌市阳光养老福利中心、西昌市农村中心敬老院等公办养老机构3个,拥有康养床位450个(其中:康养中心1个);建成西昌邛海国际老年公寓、西昌邛海康旅小镇等民办养老服务机构7个,拥有康养床位1680个;建设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9个,村级老年活动中心72个。

      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为老年人福利和特殊困难老年人管理、救助、帮扶和关爱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2018年,西昌市民政局协调资金270万元为9000名60周岁以上的困难老人和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办理优待证2600余本;为163人次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百岁高龄津贴9.85万元,并免费上门为20名百岁老人体检;争取市财政专项资金17.43万元开展老年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共采集导入省平台信息8.7151万条;成立老年大学,支出资金55万元,首期学员达400余人次;举办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的敬老月系列活动;为敬老院73名特困老年人提供集中养老服务……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就是一种导向。西昌邛海国际老年公寓、西昌观海湾阆悦苑国际颐养中心、西昌邛海康旅小镇等示范性康养服务设施,利用农村乡镇村民闲置安置房改造建设,不仅为西昌市及凉山州充分有效利用闲置资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探索了一条新道路,更为西昌市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稳增长、惠民生、促发展探索了成功经验。

      下一步,西昌市将围绕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建设“中国长寿之乡”的目标,营造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为康养产业发展营造便利化的创业环境,积极引导培育建设一批制度完善、组织健全、产业链长、覆盖面广、运营良好,大、中、小型相结合的康养产业集群,力争每年康养床位和康养产业收入年增长达10%以上,到2025年康养床位数达到1.5万张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5张以上,养老服务提供就业岗位4.5万个以上,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周黎薇 本报记者 李彭川)


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集体评审会


针对“一卡通”进行入户检查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