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残疾儿童家长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

2019/11/28

       残疾儿童的出现(无论先天还是后天原因导致)带给家庭成员巨大的心理冲击和精神压力,残疾儿童的家长在对患儿长期的照护中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他们对患儿的教育和康复。因此,在对残疾儿童进行功能和心理康复的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指导。

      一、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危机

      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有残疾时,残疾儿童家长的心路历程一般有以下几个阶段:否认、自责和罪恶感、困惑、沮丧和接纳;大多数家长都会经历以下几个心理阶段:震惊期、拒绝期、幻想期、内疚期、平静期等。尽管每位家长内心痛苦挣扎的过程不尽相同,有一点是确定的:残疾孩子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时刻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处于明显的心理失衡状态,即心理危机状态。与普通儿童家长相比,残疾儿童家长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更容易产生自责和沮丧情绪,抑郁和焦虑水平更高,并且极易产生照护倦怠。调查发现,残疾儿童父母在情绪、行为、身体、心智和精神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压力反应,有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二、残疾儿童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负面情绪

      在获知孩子的残疾事实时,许多家长都不知所措,感到前途灰暗,内心绝望无比。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影响了自己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幸福,多数的家长都不愿面对和提及孩子的残疾。这些负性情绪通常会使他们惧怕社交,对事业失去激情,对生活悲观失望,对未来失去信心。

      (二)自责内疚

      对于孩子的残疾,许多家长会陷入很深的自责中。他们认为“孩子残疾都是我的错”,所以总是沉溺在一遍一遍回想过去、想要找出孩子残疾原因的过程中,幻想回到某一时刻,改变孩子残疾的现实。这种不愿面对现实的心理经常折磨着残疾儿童家长,使他们感到矛盾和痛苦。

      (三)过度补偿

      在残疾儿童家长中,有很大一部分出于愧疚心理,总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进行补偿。对孩子实行全方位、无原则的保护,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照顾和迁就,导致了残疾孩子胆小脆弱、敏感任性,甚至发生攻击行为。

      (四)迁怒于人

      一些家长在长期的照护过程中失去耐心和信心,不能正确认识孩子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康复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急于求成,变得性格爆躁,控制力差。常常迁怒于孩子,对待医院的医务人员、康复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很急躁,甚至泛化到了生活的其他领域,降低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依赖心理

      由于残儿家庭会受到亲朋和社会的照顾,一些家长因此产生很重的依赖心理,缺乏主见和自信,不能主动对自己的家庭发展、孩子的康复训练等作出清晰规划并付诸行动。过分依赖政府的关心、康复机构的帮助和他人的照顾,而且一旦需求得不到重视,自尊心就容易受到挫折,变得沮丧不安。

      三、对残疾儿童家长心理问题的支持措施

      (一)重视针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干预支持

      由各级残联在县级以上城市设立残疾儿童家长学校或心理服务机构,为残疾儿童家长提供心理援助。按照“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建立残疾儿童家长档案,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定期对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二)提高残疾儿童家长的康复教育水平支持

      残疾儿童家长作为患儿的照护人,他们迫切需要有关孩子康复教育方面的指导,消除对孩子残疾“干着急”的无力感和无助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可以开设家长培训班,为家长提供复训练方面的技术指导。使家长参与到孩子康复的每一步,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看到康复的希望,增强生活的信心。

      (三)构建残疾儿童家长之间的关系网络支持

      构建残疾儿童家长间的关系网络可以帮孤独无助的残疾儿童家长找到群体的认同感、心理归属感。同一类残疾儿童总是有着共同的特点,“同病相怜”的家长在这里可以敞开心扉,倾诉分享,切磋康复教育技能、交流经验、相互启发、相互借鉴,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得到彼此间的鼓励,为下一步康复训练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这些有助于家长调整心态,面对困境,建立提供相互支援的机制。使更多的家长能够及时获得支持和帮助,尽快度过早期的心理创伤期,而进入到能够正视现实的心理状态中。(成都市残联)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