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自强不息创造新生活

2020/11/5

汤重稀:自创倒拉手风琴

汤重稀,重庆长寿人,中共党员。四川省残联二、三届评议委员会委员,新都县(区)政协三至七届委员。

194912月,汤重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十二军文工团团员。195281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届文艺会演,接受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检阅。会演期间,为《志愿军战歌》首次录制电影纪录片担任手风琴伴奏。

1953年,汤重稀在朝鲜战场负伤,失去右手和右眼,三级伤残。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两次,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军功章两枚。19586月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工作。

负伤后的汤重稀为了学习作曲,自创练出倒拉手风琴的绝技。多年来笔耕不止,作曲千余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四川省音协二、三、四届理事,成都市音协一、二、三届常务理事。

汤重稀所作《光明颂》《雪山对大海的情怀》《我们在冰雪中相逢》《蝴蝶兰》等数十首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创作奖。1980年汤重稀出席“四川省文学艺术界第二次代表大会”。1989年出席四川省政府召开的国庆四十周年“战斗英雄、功臣模范代表大会”。200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为其出版了《不见英雄花不开》汤重稀歌曲选集,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汤重稀《从事文艺工作五十周年荣誉奖》。

《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残疾名人辞典》和《四川省音乐家名录》先后将汤重稀收录。



涂伯毅:好学肯钻多才艺

涂伯毅,优秀共产党员,荣军院模范休养员。194912月入伍,195010月入朝参战,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战役。19512月在第四次战役中,面部、双手和全身大面积被凝固汽油弹烧伤,被评定为一级伤残。

负伤致残后的涂伯毅先后荣获“四川省自强模范”“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他学先进、学模范,不断向命运挑战,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1958年,涂伯毅参加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课余演出队,作为主要舞蹈演员和合唱指挥到北京和全国汇报演出,受到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伤残军人演出队期间,多才多艺的涂伯毅除了唱歌、跳舞、打击乐、舞台灯光、舞台美工、还要负责舞台的音效。

涂伯毅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望,他克服了身残带来的重重困难,刻苦学习了多种技能。1976年,成都市地震局在院内设立了一个地震监测点,涂伯毅担任了义务监测员,他十年如一日,坚持每日三次准时记录数据,绘制图表。此外,涂伯毅还自学了初级电工和无线电知识,为院内职工和周边群众修理收音机、电视机和钟表。几十年来,涂伯毅坚持参加革命传统教育工作,为学校、机关、工厂、军队作传统教育报告达数千场,被成都市新都区聘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

涂伯毅今年已是89岁了,但他的心还很年轻,他常说:“残而不废,向命运挑战”,他始终认为“身体上的残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残废”。他说:“党的领导,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无限生命力的源泉。我们能有今天,全靠党的领导。”



易如元:苦心研习“怪笛手”

易如元,四川省第五届人大代表。195151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六十五军一九三师五七九团高射机枪连战士。同年五月底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19533月,易如元在朝鲜西线板门店铁甲山阵地被敌机炸伤,致一目失明,一目微光,左上肢腕关节切除,被评定为三级伤残。

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易如元积极参加文娱活动,他选择了竹笛吹奏。易如元苦心专研竹笛演奏技巧,将笛子进行改制,以右手五指和左手残臂控制六个音孔,经过长期刻苦的练习,吹奏出优美的音乐旋律。被称为“中国的怪笛手”。

1955年,易如元出席四川省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8年,易如元参加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课余演出队到北京和全国汇报演出,受到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易如元爱好乒乓球运动,他克服残肢和视力的障碍,坚持练习打乒乓球。19857月,在四川省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男子乒乓球A8级金牌。同年11月作为四川省代表队队员,参加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获团体第二名。 

晚年的易如元爱好摄影,义务为战友、群众拍摄照片上万张。



周全弟:抱笔而书创奇迹

周全弟,19346月生,1949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1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黄草岭伏击战,遭遇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在雪地里潜伏三天三夜的周全弟因冻伤失去了双腿和双手前臂,被评定为一级伤残。那一年,周全弟17岁。

受伤苏醒后的周全弟发现自己没有了双手双脚,曾一度心灰意冷。是政委想方设法的关怀鼓励和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护理,让周全弟暗下决心:要向保尔学习,要和伤残斗争到底。伤愈后,周全弟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不断克服重重困难,一遍遍重复练习,学会了吃饭、穿衣、如厕等,实现了生活自理。

195312月,周全弟来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休养。生活中,周全弟对所有能做得到的事情都尽量自己做,尽可能减少护理人员的负担。周全弟爱好书法,为了学习写字,周全弟请人用绳子把笔绑在胳膊上,绑的时候绑十字叉,不能绑太紧,也不能绑太松。绑紧了,手血脉不流通,还很痛。绑松了,笔往下滑,固定不住。这样绑着写了一段时间以后,周全弟的字有了一些模样。为了写字时不再麻烦和依赖别人帮忙,周全弟开始尝试抱着笔写字。从将钢笔捆绑在手臂上练习写字,到用双臂抱着毛笔写字。经过长期练习,周全弟的毛笔字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受到了专业书法家的好评,成为成都市书法协会的会员。

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周全弟常常为部队、机关、学校的青少年现场表演抱笔书法。他残而不废、自强不息的精神,被人们盛赞为“中国的保尔”。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