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刊-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四川退役军人逐梦乡村振兴时代大潮

2021/8/5

■ 本报记者 李彭川

“农业领域,真是大有可为!现在收入提高了,大家都愿意在家务工!”7月24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齐乐镇板桥新村,四川省绿福源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退役军人方聪一边检查给客户打包的产品,一边感慨到。

“现在,我们公司包括退役军人在内的固定从业人员有22名,员工人均年收入8万元以上。”据方聪介绍,今年4月,在一次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培训活动中,他结识了同为退役军人的石河村村民张天兴,并热情邀请其加入自己的公司,没想到对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外出务工,不如回家种葡萄!”眉山市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退役军人丁林对此深有感触。早年间,他也像大多数人一样,退役后选择外出务工。2019年,得知家乡正鼓励和支持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他毅然选择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先后流转土地种植葡萄25亩,年收入达20余万元……

“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热情非常高,在果园村自强葡萄专业合作社、臻润农业,返乡创业就业退役军人占比已达40%。”据眉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眉山大力挖掘特色农业潜力,吸引了一批在外眉山籍退役军人企业家及创业者回乡投资兴业。

近年来,四川各地持续掀起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热潮。

持续强化政策支撑

聚焦党建引领促“广度”

“种中国最好的葡萄,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这是眉山市优秀退役军人、眉山市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党总支书记李永伟在打造高标准、高品质葡萄产业上提出的口号。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走进眉山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腹地——果园村,方能感受李永伟这句豪言壮语的分量。

1989年3月,李永伟退役回乡,先后担任果园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2020年,为了优化组织设置,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李永伟想出了“产业链上建支部”的办法,将组织架构、干部队伍和“两委”工作主动融入葡萄产业发展,提出成立村党总支,下设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公司等6个党支部,先后通过支部党建引领培育专合社、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30余个。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李永伟聚焦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实施“红色先锋引领绿色产业”,带领村党总支鲜明“种中国最好的葡萄,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目标,大力推动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将一个传统农业村引领走上现代都市近效农业示范村。

“既然下决心当了支部书记、父老乡亲信任我,我就要干出个样子、干出点成绩。”多年来,李永伟始终把这话挂在嘴边。在他的带领下,果园村发展出了美人指、紫地球、巨玫瑰等40余个高端葡萄品种,全村有921户种植葡萄,其中退役军人73户,村民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45万元。

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杨家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黄耀,是杨家社区土生土长的村民,多年来,无论是在外求学、参军、工作以及生活,时刻惦记着为家乡奉献自己的力量。自担任社区党委书记以来,黄耀坚持以农旅融合为主线,以“转型 富民”为核心,探索推进土地双挂钩试点,全村规模流转土地3000余亩,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乡村旅游,通过招商引领、生态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采取“党组织+专合组织+公司+农户”模式,杨家社区先后引进香草园、原香酒店、欢乐碗等项目,投资近7亿元,建成了绵阳首家最具规模的水上乐园、省级婚纱摄影基地、标准四星级乡村酒店和原香国际香草园等特色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年旅游人数突破百万人次。同时,他还积极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部分项目建设和经营,增强老百姓主动融入发展的主人翁意识。进驻村上发展的企业先后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社区集体经济每年收入达70余万元,杨家社区也被评为四川省首批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

随着党的十九大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近年来,四川省高度重视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工作。2018年11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的通知,鼓励和支持包括退役军人在内的重点群体返乡入乡创业,建立了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助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再立新功。

持续优化创业环境

发挥头雁效应促“深度”

“最近我们每天采摘收货都在30吨以上。每天采摘藤椒的人员,除了有本镇村民外,还有部分来自毗邻的重庆市潼南区的村民,还有不少散户自己采摘后,用车将鲜果送到厂里来,我们都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这几日,伴着阵阵蝉鸣,遂宁市安居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6000余亩藤椒再一次迎来采摘季,四川遂宁祉香食品有限公司CEO,退役军人王小平忙得不亦乐乎。

2016年,王小平回乡创业,在安居区西眉镇一口气流转了撂荒土地1200余亩,发展藤椒核心示范园区。众所周知,发展现代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当时就有村民调侃:“这又是骗子来套取政府资金的。”面对亲友和村民的不解,王小平没有灰心,只用实际行动回应。

为解决椒农后顾之忧,王小平修建了一座三十余亩的藤椒精深加工厂,积极拓展经销商网点,采取“公司+基地+村级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产品深加工”模式运营,2018年,藤椒全面丰产,王小平把藤椒鲜果加工成藤椒油,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240万元。随后,立足成渝经济圈建设、遂潼一体化发展时代大潮,王小平先后在遂宁市各区、县乃至重庆市潼南区发展藤椒种植达11000余亩,带动相关地区农村人口就业3000余人。

同王小平一样,有着“乡土情结”的“四川省模范退役军人”、广元市利州区杨帆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帆,曾在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多媒体呼叫中心担任后勤管理,薪水每月近7000元,2016年底,在回老家过春节期间,当他看到荒废的田园、清冷的农舍,留守老人瘦弱的身躯和留守儿童陈旧的衣着时,他暗下决心要自主创业。

“我是一个农村的山里娃,两年的军旅生涯让我明白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真谛,我见不得农民受苦……”2017年春节后,杨帆辞去工作回到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经过前期考察学习食用菌种植项目,他主动与村委会及乡党委政府沟通,详细汇报自己项目的发展规划。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先后两次共租赁流转土地20亩,贷款30万元,当年就创收20多万元,获纯利12万元。

如今,在党委政府出台的“一揽子”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下,杨帆的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不断更新,年创收达600万元,先后帮助17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就业人员年收入最高可达10多万元,同时还带动了周边10多户村民发展食用菌产业。

近年来,四川着力以优化创业环境为牵引,在省级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产业园、省级创业孵化基地认定中明确了对乡村农业创业产业园的认定标准并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之星推选宣传活动,优先选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的退役军人;对创业创新大赛中参赛的乡村项目及时跟进服务,有效为其提供政策、融资、保险、法律、咨询、创业孵化、市场对接、宣传推广、技能培训等立体服务,在入驻园区、贴息贷款、申请相关科技项目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助推企业发展、项目落地。

同时,持续推动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完善退役军人创业扶持政策清单,将退役军人创业纳入各地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等方面支持范围,为退役军人成功创业提供信息、政策、载体等全方位服务,营造了关心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支持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的浓厚氛围。

持续深化人才培养

强化培训赋能促“精度”

“通过进修、培训学习,不仅仅是提升了专业技术和思想觉悟,更多的是延展了企业的生命力。下一步,我还要申请本科学历。”2020年7月20日,退役军人方聪历经2年半的网络教育学习,顺利拿到自己的大专文凭后,对于自己的企业发展更有信心了。

“80后”的方聪退役后,一直跟着父亲学做农资产品生意。2017年10月,为促进家乡农业发展,他创办了四川省绿福源果业有限公司、丹棱县福绿源水果专业合作社。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协调下,公司运营逐步进入正轨,合作社社员发展到112户,吸纳退役军人社员14人,遍布全县各乡镇,社员发展水果达2000余亩,平均年收入10万余元。

随着企业的发展,方聪愈发感觉到自身知识储备与能力素质提升的重要性。2018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技术专业课程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后,方聪在农业技术领域更加游刃有余。闲暇时间,他还组织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深入村组农户家中,免费为缺劳动力的果农修枝、施肥、打药等,免费为村民开展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引领和带动了县域水果产业发展和增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兜山镇果林村的全国“2020年度最美退役军人”陈炳金,退役回乡后扎根乡村,坚持30多年自费科研,在辣椒领域创下国家发明专利15项,研究的辣椒雄不育三系配套育种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工商联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发行专著3部,科教片1部,发表论文70余篇,创新助推了我国辣椒领域的科技进步,被人们誉为“农民科学家,从辣椒地走出来的科学家”。

30多年来,陈炳金免费向全国各地椒农赠送10万余册《杂交辣椒早熟丰产栽培技术》、5万余张《科学种椒》VCD,累计向种椒农民传授技术1000多万人次,每年到全国各地免费举办30多场次技术培训,累积推广辣椒丰产栽培面积达700余万亩,产生社会效益达500多亿,他在致力科研、返乡创业的同时,还带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年过六旬的陈炳金表示,自己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两个目标:一是把几十年积累的科学技术和育种经验继续发扬光大,多育出新品种好品种,继续造福人类社会;二是把科研经验和科学技术传授给青年一代,带出一批年轻育种家、科学家。

春暖雁归来,敢为天下先。建功新农村,返乡创业正当时。近年来,四川牢牢把握高质量稳定就业和成功创业这个根本方向,在建立省、市、县三级《退役军人职业技能承训机构目录》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培训渠道、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全面完成首批280家四川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机构申报签约工作,形成了省级典型示范培训、市级统筹专项培训、县级特色集中培训分级培训体系;全面落实退役军人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成人高考、研究生考试、高职院校招录的入学优惠政策,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资助政策;积极对接教育部门推进退役军人高职扩招工作,3.8万余名退役军人被高职院校录取深造;各地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整合协调各方资源,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着力培养基层“两委”领军人才,培育乡村振兴致富能人,大力选塑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典型,仅今年推选的就业创业之星中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带头人就有13名。四川广大退役军人在建设美丽乡村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了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风采,展示了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持续激发了广大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热潮。

今年7月,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农村厅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对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就业渠道拓宽、平台搭建、参与乡村治理、教育培训和组织保障作出明确要求,强调各地要大力拓宽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就业渠道,拓宽农业生产领域促进就业,顺应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就业,加强政策扶持吸纳就业,开发农村服务岗位拓展就业,落实帮扶政策兜底就业;要积极搭建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军创特色的创业创新园区(孵化基地),进一步完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公共信息平台,举办有益赛事,搭建活动平台,发挥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作用,建立完善“基地+网络+中心”等服务平台;要深化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建立完善退役军人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建立退役军人人才服务帮扶机制,引导退役军人在社会服务中发挥作用;要持续加强退役军人培训教育赋能,重点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开展离队前培训,加强创业创新指导,进一步为全省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创业就业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 蜀ICP备170070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