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刊-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乡村网格站的暖心事

2021/9/30

叙永县民政局李强副局长(右二)深入山区了解贫困老人生活情况


大石镇民政干部和网格员给困难群众送生活物资

“要不是郑波,不要说是大拇指被砍断,恐怕连整个左手都要废了呀……”这是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贫困户张光勤老人流着眼泪说的感谢话。

张光勤在家里砍猪草的时候,不小心将自己的左手大拇指砍断了,是大石镇红洞桥村第四网格站站长郑波第一时间联系车辆,把他送到县人民医院救治,因伤势严重,随后又转泸州西南医科大附属医院进行治疗。

在张光勤老人住院期间,郑波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从大石镇乘客车去泸州医院看望老人,与老人拉家常,摆龙门阵,像亲人一样给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陪伴和照顾。67岁的张光勤老人,躺在病床上,看着郑波为他搭好被盖,给他倒开水,又忙着打扫卫生,老人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你家老张出院后,在家安心养伤,我先帮你申请临时救助……”郑波亲切地给张光勤的爱人交代着。

张光勤老人不识字,他老伴也不识字,老张出院后,郑波带着张光勤老人到县残联,协助办理了残疾证。张光勤家比较困难,他的女儿离婚后外出打工去了,还在读小学的外孙跟着二老一起生活,张光勤三年前做手术,欠了一大笔债……郑波很了解这个家庭。郑波设身处地,忧人之所忧,不仅帮助张光勤家落实了低保政策,还帮助张光勤在县民政局申请了临时生活救助金。

郑波在网格站工作,他很清楚一名网格员的工作和职责是什么。他不仅要通过这个网格平台让群众了解更多的惠民政策,还根据网格平台实时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需求。

家住大石镇互助村村民杨光弼,因患中型闭合性颅脑损伤住院,光治疗费用就七万多,一时之间杨光弼一家陷入了困境。大石镇民政干部通过网格平台了解情况后,主动到杨光弼家了解情况。杨光弼的妻子辜应莲既惊讶又感动地说:“我们只是试一试,真没想到你们会主动上门来了解我家老杨的病情,谢谢你们,辛苦你们了……”大石镇政府民政干部通过现场办公,为老杨家申请办理了临时生活救助金4000元,并为老杨家落实了低保政策,为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大石镇红洞桥村十三组,有个非常特殊的家庭,一家五口,四人享受低保,一人享受孤儿政策,这就是彭勇一家。彭勇今年刚30岁,无业。妻子梁通吉无业。大儿子彭应泉6岁,小儿子彭应华2岁。彭勇14岁的弟弟彭健在读初中。彭勇的父亲8年前因病去逝,留下母亲和年幼的弟弟,今年6月彭勇母亲不幸又因病去逝,给这个家留下了大额的医疗费用需要偿还,而彭勇与妻子都有智障,他的两个孩子都还没有上户口……这些特殊的家庭有着非常特殊的困难。

大石镇红洞桥村的联村干部与网格员深入到户,在了解彭勇一家情况后,驱车带上彭勇夫妻二人到医院办理了孩子的医学出生证明,联系地方派出所,为两个孩子办理了户籍。网格员和镇政府领导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为这个特殊的家庭解决了基本生活保障。他们为彭勇和妻子以及两个儿子办理了低保,每月1400元,为尚在读书的彭健落实了孤儿政策,每月900元。这个特殊的家庭缓解了经济压力,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同样是大石镇三门村五社村民,72岁的余修文老人,全家4口人,儿子余志常年在外打工,因疫情和其他原因无法回家,老人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子一起生活,这是农村典型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持续的“疫情”使老人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网格员了解情况后,由大石镇机关部分党员组成帮困团队,给老人送去大米、食用油和盐等生活物资。

余修文老人家在不通公路的大山上,帮困团队有的肩扛五十斤大米,有的手提油和盐,走了一个多小时的泥淋山路,把物资送到老人手中时,余修文老人,这个70多岁的老农,留下了感激又幸福的热泪。

从过去的“等困难群众上门救助”到现在的“主动上门了解核实救助”,从“接到救助再进行调查核实”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今年叙永县实施的以“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为核心的救助新政策。叙永县在《关于叙永县深入开展主动救助的意见》的基础上,积极搭建县、乡(镇)、村、社、户组成的五级主动救助网络,建立健全大救助机制,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应救尽救,应保尽保。真正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大石镇是叙永县最远的北面乡镇,该乡镇的社事办在组织网格站“解忧暖心传党恩”,畅通救助渠道,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米”的问题活动中,他们用情、用心、用最暖心的行动,诠释了一名网格员的责任与担当。(宋麒麟)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 蜀ICP备170070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