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刊-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泸州市探索“五社联动”新模式 奏响社区治理交响曲

2022/8/4

近年来,泸州市以“五社联动惠民便民”为主线,持续提升基本社会服务,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协作、互动互补、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社区党委搭好“大舞台”。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村(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一肩挑”比例达99.2%,推行“大党委”,吸收辖区内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区民警和物业委员会、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员负责人为兼职党委委员。深入推进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实施“支部建在小区、组织覆盖楼栋、党员联系家庭”计划,划定1966个全科网格,打造泸州智慧治理平台,将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用党建“穿针引线”织就社区治理“连心网”。

社会组织党建“全覆盖”。全面落实“四同时三同步”要求,深入开展“两个覆盖”集中攻坚行动,结合年检,同步对社会组织开展“地毯式”摸排,持续推动“党建入章”。今年7月,全市开设“社会组织党建教育培训班”共有60多家重点社会组织参与。全市社会组织单独建立党组织247个、建立联合党支部42个、建立功能型党组织120个,新发展党员43名,党组织应建尽建率达100%。严格落实“五分离五规范”要求,进一步理顺隶属关系,形成综合党委牵头抓总,属地管理、行业管理协同共进的党建工作格局。

推广“阵地+项目”的整合模式

提升示范点位的功能化水平

补齐短板增设施。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项目会商机制,有效整合、开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统筹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园、社会工作服务站和养老服务综合体等阵地建设。通过省市两级社区阵地建设项目补助等方式,开展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更新及社区信息化建设,不断补齐社区阵地建设短板,整合资金5700余万元,对社区进行亲民化改造,建成投用11个社区综合体。

建好平台强统领。建成装修投入100万元、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的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每年持续投入经费30万元,引入全国百佳社工机构,为全市社会组织常态化提供孵化培育、专业培训及评估督导等服务,搭建购买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充分发挥统领作用。

项目加持保运营。近两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00万元,实现7个区县社工总站全覆盖、26个街道社工站全覆盖和龙马潭区11个镇街社工站全覆盖。建立社区与社工机构日常联络机制,将有关社工机构纳入共建单位范围。充分发挥各类项目效益,形成各站点的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培育引进社会组织,激发基层活力,构建服务体系,推动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提升社区便民惠民的服务能力。

推广“社工+志愿”的联动模式

提升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壮大专业队伍。2018年起,全市相继出台《激励村(社区)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十条措施》《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明确一次性定额补助标准,对村(社区)干部取得助理、中级、高级社工师资格给予专业职称补贴每人每月100元、200元、300元。2019年起,持续每年平均投入20万元,全市统一组织社工考前培训,其中村(社区)干部占80%以上,邀请高校专家授课,全市持证社工人数翻番。目前全市共拥有859名持证社工,含291名中级社会师,总量大、结构优,两项指标均在全省排名第2。

激励志愿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引领作用,优先将服务对象、热心居民培养成社区志愿者,探索建立“爱心银行”志愿积分制度,动员辖区爱心个体户、商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活动人才、物资支撑,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积极推广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切实加强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目前,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88.5万人,群众参与度不断提高。

形成梯队培养。探索“社会工作者—师资人员—专家人才—督导人才”的培养模式。组建泸州市社会工作人才专家师资库,分列实务专家、理论专家、管理专家、财务专家与师资人员,初步筛选入库人员共25名,加快推动养老、儿童、司法等各领域社工人才梯队建设,逐步壮大社工项目督导人才队伍,进一步强化本土社工人才质量建设。

推广“骨干+组织”的培育模式

提高居民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做好动员培训。引导社区志愿者骨干、下沉党员干部代表、驻社区党政机关及企业事业单位牵头成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在江阳区、龙马潭区探索设立社区基金,积极整合社会募集、慈善组织资助、政府扶持资金和政府购买公益服务资金等资源,建好社区治理“资金池”,包装公益创投项目,引进重庆启航、成都同行和爱有戏等多家全国百强或省内外优秀社工机构,采取专业培训、社会实践、案例教学等形式,累计开设22场教学,孵化社区社会组织173家,联动协作,帮助社区居民解决问题、提升福祉。

延伸服务触角。协同组织、住建等部门出台《关于建设住宅小区共享空间的指导意见》,赋予住宅小区架空层党群活动、老年人活动、儿童娱乐、社工服务等“4+N”共享空间功能,引入各类社会组织将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小区、居民楼栋,有效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步”。培训学校、物业公司和爱心商家等各类组织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疫情防控、院落微整治和爱心义诊等活动,仅今年3月份社工周系列活动就有社会组织350个和志愿者近1万人次参与,受众人数较去年翻番。

强化品牌意识。打造“酒城邻里·红润万家”红色物业品牌,坚持建机制、促治理、助转型的思路,将物业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现已培育红色物业星级企业27家,红色物业服务小区业主满意率从60%提升至93%,信访投诉率下降90%,形成“三同四化五到家”“四步工作法”等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区治理模式。同时,启动“酒城社工·与你同行”活动,开展新老社工机构传帮带,电子纸质版季刊同时发布,展示社工人物风采、分享优秀案例,不断强化试点示范作用,实现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赵容)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 蜀ICP备170070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