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刊-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十年奋进勇担当 赓续前行向未来

2022/10/27

——泸州市民政局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先后10次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城乡社区‘一门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便民平台实现100%覆盖;建成养老机构193个,城市“15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快形成……”这份有温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背后,是泸州市民政系统一件件日常细微的暖心服务,一个个保障基本民生的惠民政策,一项项解难题、增实效的改革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泸州市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砥砺奋进、真抓实干,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上持续用心用情用力,为泸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民政力量。

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托住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近年来,泸州市创新出台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办法,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修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工作规程,印发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办法,累计投入67.75亿元用于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切实为困难群众筑起了一张坚实的“兜底保障网”。

——健全低保等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泸州市先后10次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全市城乡低保提高到700元/人.月、500元/人.月,较2012年标准分别增长0.94倍和4倍,有力兜住了22万困难群众基本民生底线。

——在脱贫攻坚期内,将10.6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了低保或特困供养,占全部脱贫人口的26.6%;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继续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将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中符合条件的9.61万人,依规纳入低保或特困救助供养范围。

——率先在全省成立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推动建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率先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审核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有效破解“救助对象认定难”。全市年均保障低保对象20.4万人、特困人员3.1万人,临时救助人员1.3万人次。

——从2022年起,将连续4年提高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目前累计惠及困难残疾人45.26万人次、重度残疾46.01万人次。建立三、四级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全市累计发放三、四级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护理补贴1.65万人次。适时调整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将孤儿保障标准调整为集中供养1600元/人.月,分散供养1200元/人.月,提高幅度分别达12.5%和25%。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播下和谐文明幸福的种子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泸州市民政局以“五社联动”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持续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彰显了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党的领导更加坚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形成,社区“两委”“一肩挑”比例达100%;推行“大党委”,吸收辖区内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社区民警和物业委员会、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员负责人为兼职党委委员;全面落实“四同时三同步”要求,深入开展“两个覆盖”集中攻坚行动,党组织应建尽建率达100%。

——建立了以社区为单位的项目会商机制,统筹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园、社会工作服务站和养老服务综合体等阵地建设。十年来,高标准升级改造城市社区111个、建成投用社区综合体11个,全市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0%,城乡社区“一门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便民平台实现100%覆盖。

——院坝说事、阳光议事、村规民约积分管理等群众自治机制在全市普遍建立,江阳区纪念标社区、龙马潭区天立社区等5个社区成功创建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社区文化建设先进社区”“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匠心社区等8个社区成功创建为“全省基层治理示范社区”。

——社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全市社会组织数达到1680余家,注册志愿者有89.7万人,有持证社工1370余名,持证社工数居全省第二,专业社工和志愿服务已成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慈善事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福利彩票销量达到34.72亿元,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累计接受各类捐赠款物约4亿元。

稳步提高基本社会服务水平

提升民生服务的宽度和温度

养老服务、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婚姻登记、殡葬服务、区划地名等基本社会服务关系千家万户。十年来,泸州市民政系统紧盯人民群众关心关切,深入拓展服务内容,稳步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基本社会服务普惠化、均等化、精准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获评全国优秀,龙马潭区入选全国首批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地区。

——以全国养老服务业改革综合试点、国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开展生活照料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建成养老机构193个,建成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05个,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303个,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183处,开发各类养老床位3.43万张,城市“15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快形成,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成立全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打造集救助、保护、管理、教育、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专门机构。探索设立泸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基金,募集资金530万余元,首批实施6个项目。市县两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覆盖率达75%,2.1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照顾,5万余名困境儿童获得基本生活救助,2000余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得到妥善供养。

——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和婚姻登记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婚姻登记全面实现县级集中免费办理。7个区县县级婚姻登记机关设立了婚姻辅导室,为婚姻家庭有关问题提供咨询、辅导。行政区划调整设置持续优化,全市乡镇(街道)从144个调减至126个,建制村从1335个调减至1143个,有效服务了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

——出台《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区域精神卫生中心的实施意见》,以“五个提升”为重要举措,将建设区域精神卫生中心作为新发展目标,全面提升精神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目前已建成6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点,为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提供心理疏导、社会功能康复等多样化康复服务。

站在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泸州市民政局将坚持党对民政事业的全面领导,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三基”职能,把惠民政策落实好,把群众诉求期盼解决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前行,为泸州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贡献民政智慧、民政力量。(赵世界 姜凤)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 蜀ICP备20210257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