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韵映天府 慧农谱新篇
2024-10-17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考
■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安允森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在多个场合对这一概念进行阐发。2024年1月,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全国两会期间和地方考察时,总书记又就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实践要求等重大问题作出进一步阐发。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形态,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具有的现实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四川眉山为例,作为生产力发展质态的新跃迁,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力促成乡村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及其组织结构优化的质变,引领乡村发展科技创新,促进眉山乡村产业升级,培育眉山乡村人才资源,有效推动“新”农民、“新”农业、“新”乡村治理的发展。
在科技创新方面,新质生产力可有力推进发展动能转型、促进产业有机融合、涵养乡村文化根脉。在产业升级方面,新质生产力可助力特色农业发展、统筹跨域产业整合、引领数字经济勃发。在人才资源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东坡文化、三苏文化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结合为乡村发展吸引可持续人才资源,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吸纳创新型人才、留住战略型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技术应用与产业模式存在双重压力
技术应用方面。数字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必要前提。乡村要振兴,产业先振兴。当前,乡村产业面临着技术发展的局限。通过信息传递、数据分析、数据存储等手段实现产业升级相对而言比较快捷,但在乡村治理地区存在核心技术缺乏、技术应用受限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各类配套软件的深度运用还未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深化4G乡村普及、5G创新应用,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明显加快,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目前,农业和乡村产业融合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在初期面临经济风险的挑战,主要源于数字技术尚未充分成熟以及相关附加成本偏高。
产业模式方面。当前,乡村生态经济的发展重心在于依托农产品与生态环境开展产业研发活动,其产业模式核心大多聚焦于新型种植养殖、文化旅游、绿色康养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然而,在资源开发利用及转化过程中,面临着能力欠缺的实际挑战。特别是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提升乡村生态经济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韧性变得尤为迫切。与此同时,产业模式的趋同性导致农产品增值空间受限,文化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减弱,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陈旧的生产方式还阻碍了乡村产业在管理运营、市场营销推广等方面的发展路径。
(二)数字观念与人才需求存在现实差距
当前,不少农民仍缺少数字观念。尽管乡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各地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乡村整体的现代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受收入水平、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数字治理缺乏信心,导致主动参与率较低。另外,绝大多数农民在数字技术运用方面的能力尚未达到具备数字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新标准,这难以满足现代乡村数字化治理的迫切需求。同时,乡村青年人口的流动趋势与乡村发展所需的人才需求呈现出相反的方向变化。目前,城市劳动力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乡村人口的迁入。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2010、2020年我国乡城流动人口占比分别为52.2%、63.2%、66.3%。由于这种人口流动,也导致乡村出现“空心化”的现象,农村老年人相对增多,这也是乡村数字化转型存在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数字基础设施是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与先决条件,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振兴、赋予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然而,当前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面临一系列挑战,主要问题包括5G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关键硬件设施的薄弱,以及农业领域数字化应用的相对滞后。乡村数字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当前乡村5G网络建设、物流交通发展等的影响。在一些地形复杂的乡村地区,电力基础设施的布局难以在耕地保护和住房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某些公路建设项目可能会导致电网设施的迁移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这也阻碍了数字农业生产的推进。此外,数智化农业生产设施还未完全投入,普及率仍有待提升,如无人机喷洒农药施肥等,农业传统机械工具生产效率不高;农村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尚不完善,数据整合与开发利用的程度不够深入,导致农业大数据资源体系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农业的各个环节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难以实现农业要素的高效配置。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可行的实践路径
(一)技术提升、集群融合,培育新质产业发展振兴
技术应用的实施是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技术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重点培养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特色企业领头人,引入先进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加工等流程,淘汰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以技术应用为农业农村生产现代化、集约化提供全方位支撑。通过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应用,采集农作物种植实时数据,定期监测作物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作物病虫害等问题。通过新技术运用重新整合农村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充分链接上下游产业,以“一体化”的方式促进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有机融合,促进新型种养、文化旅游、绿色康养、文创产业等领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动能转化能力,不断培育与乡村振兴发展相适应的新质产业,以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二)数智驱动、校企联动,扩充乡村振兴人才资源
乡村振兴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推动作用,而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的培育与发展,则是加速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核心效能的关键要素。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乡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乡村发展如何吸引、培养、留住所需的人才力量呢?一是建立健全“新”农民培育机制,培养产业发展综合管理型人才,针对乡村不同群体开展“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尤其是加强乡村干部、乡村企业带头人等群体对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充分认识,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管理思维。二是结合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产业院校联动,培养产业发展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建立产教融合机制,鼓励本地院校与产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建设乡村新质人才实训基地,尤其是重点产业领域,着力将实训基地打造成集教学、研究、生产于一体的新质人才培养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三)政策支持、设施更新,完善乡村数字设施建设
政策支持是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当地政府应出台支持政策,加大支持乡村数字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支持产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乡村振兴激励机制,对于在乡村振兴建设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企业、学校等单位以及突出的先进个人、带头人、领头人等新质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加强乡村新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要加快更新改造教育医疗、交通物流、政务服务等传统基础设施,要逐步实现传统设施向数智化转型,加快推动传统农、林、牧、渔业等产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弥合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的融合鸿沟,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长远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第二,加速构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应紧密结合各乡村的实际状况,积极推进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区块链等核心硬件设施的乡村部署,确保新质生产力能够渗透至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推动农业的高效生产。要不断拓宽数字乡村基础设施的应用场景,促进乡村数字化规模效应的形成,实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共建与共享,从而全方位提升乡村发展的支撑与驱动能力。
|